|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4 08:09:46
|
只看该作者
《清平乐 村居》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人:李 坤
总课时 上课时间 三级评议
教学内容 清平乐 村居 第 2 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是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是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并能将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
1、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2、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教案
学案
一、复习导入。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指名说说词的大体意思。
二、交流展示。
1、.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2.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平和、幸福)
3.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平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4.(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三、互动探究。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四、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复备栏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巩固案
填空。
《清平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