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石家庄市二十中学 贾 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利用卡片对由一种元素组成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规律的探究,使其初步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2. 通过学生对水(H2O)的化学式意义的汇总,使其初步学会运用图表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科学方法。 3. 通过对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分析,使学生体验用微观概念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展示图片“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常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 通过对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关系的质疑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难点:微观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 | | 【问题回顾1】 【投影】小结单质化学式书写和命名规律。 | | 学生再一次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 | | | 【讲述】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作为区分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其分类的核心是标准的确定。分类的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不同。 【问题回顾2】 你认为水(H2O)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什么(或有哪些涵义呢)? 【投影】 【讲述】化学式就像一座桥梁将宏观的物质与物质的微观构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如水(H2O)的化学式从宏观而言可表示水及其元素组成,微观表示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水分子中的原子构成。 【提问】由于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的确定,就可知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那你能否根据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水分子的相对质量? 【讲述】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Mr) 【提问】结合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和分子模型,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投影】 【提问】结合物质碳酸钙(CaCO3 )和氢氧化钙[ Ca(OH)2 ]的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 【思考、聆听】 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分类,及分类的依据。 【思考、回答】 表示水;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表示一个水分子等。 【思考、聆听】 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 【思考、计算】 16+1+1=18 (16+1×2=18) 【思考、聆听】 明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思考、计算】 计算各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思考、计算】 计算各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12+16×3=100;40+(1+16)×2=74。 | 知道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不同。 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整理,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化学学习中学生对物质进行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科学最典型的思维方式,通过相应的教学略的设置,来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化学思维方式及认知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
结合物质的化学式和分子模型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认知结构的转变,即从物质的微观构成过渡到物质的宏观组成。 | | | | 【投影】 【提问】根据水(H2O)的化学式,试计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提问】上式表示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之比,该比值就等于水中氢、氧元素质量之比吗? 【讲述】定组成定律的发现史。 【投影】 【提问】根据水(H2O)的化学式,计算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讲述】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之比。 【提问】比值的整体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其结果就等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投影】以水为例,对比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问】请根据二氧化碳(CO2)的分子模型和化学式,计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问】请根据硝酸铵(NH4NO3)的化学式,计算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思考、聆听】 知道宏观的物质是由许多微观粒子构成的;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计算】 1×2∶16=1∶8 【思考、回答】 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得出该比值等于水中氢、氧元素质量之比。 【思考、聆听】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理解化合物组成固定,进而再次理解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思考、计算】 1×2/18×100%=11.1% 【思考、回答】 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得出该结果等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思考、聆听】 明确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两者的区别。 【思考、计算】 12∶16×2=3∶8 16×2/44×100%=72.7% 【思考、计算】 14×2∶1×4∶16×3=7∶1∶12 14×2/80×100%=35% |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做铺垫。 以化学式为桥梁,实现了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认识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固定不变。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 以化学式为桥梁,实现了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认识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固定不变。 对比是把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对比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板书,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互评,发现并解决问题。 | | | | 【提问】40kg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 【提问】 【提问】根据包装袋上的文字说明,你认为氮元素、硝酸铵及硝酸铵样品三者之间存在有哪几种质量分数关系? 【投影】 【小结】 【课题小结】 【拓展】汇总第三、四单元的基本概念,自己试着建构概念网络图。 | 【思考、计算】 40 kg×35%=7 kg 【思考、回答】 硝酸铵的纯度 【思考、回答】 【聆听、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 【聆听、思考】 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把握其重点。 【聆听、思考】 对本课题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把握其重点。 【聆听、思考】 记录,思考。 |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巧妙的课后思考题的设置能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