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地取材,让语文走进生活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作者:王玲毅
【摘要】 精心设置语文活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使语文课程生活化。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幸福地体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体验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在学语文、用语文中获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富有情趣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满着人性之美。特别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初中语文教学既肩负承袭义务教育的责任,又得面对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各层次人才的处境,兼之教学考核的社会导向和行政导向的差异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行为,大体上是书上来,本上去,总有一种纸上谈兵之嫌,并且师生负担高居不下,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可能不是被潜在地激发出来,而是一次次被抑制、一次次被一些条条框框给牢牢锁住。因此,在农村初中有系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统编教材没有严格的要求,随意性大;另一方面教材上有些内容和要求脱离农村学生的实际。
怎样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农村中学可以考虑所处的环境,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当地资源的关系,把当地的社会环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大课堂”,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科书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它仅仅是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语文学习的涵盖范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它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
首先,能培养学生个体社会实践的能力。
传统教学机制下的学生,往往整天围着书本转,一旦让他们转向课外面对社会,则束手无策,“高分低能”的缺陷暴露无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对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与反省,关注学生个体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和感悟客观世界。面对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合适平台和有效载体,既不搞形式主义,又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则较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其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社会,广泛搜集资料,融入生活学语文。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前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得以激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多元化,综合学习经验的不断积淀,新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时时被习得。尤其能激发学困生的自尊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全面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学语文的情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为日后的语文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加强语文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程度。这种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情感体会,切实地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关心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可以说,学生始终品尝着成功的喜悦。
再次,能进行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我们所在的作为具有久远历史的所前镇,既有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史迹颇多的优势,又有山林资源丰富、茶果之乡的特色。镇内在建的杭州生态园,被誉为大都市的后花园。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人文,从休闲到旅游等,都包含比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优厚的地域文化,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语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现状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三、基本流程
我尝试着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结合语文学科本身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从语文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自然社会、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宜学生认知水平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是:
1、发掘资源
查一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查检出有关我们所前镇的地域人文、文化习俗等史料。可以查检的资料有《萧山县志》、《所前镇志》、《萧然古今谈》和《萧山日报》等。如学生查阅到的关于蔡东藩故居介绍:
蔡东藩故居位于所前镇娄家湾村1号小墙门,坐北朝南、依山临水。正屋3间,二层砖木结构。两侧及前面有深2.4米深廊平屋。整座建筑横宽12.8米,纵深19米,占地面积240多平方米。20世纪20年代,蔡东藩先
生在临浦“临江书舍”完成了大部分历朝通俗演义写作后,于50岁时因慕所前山青水秀,易于写作和养病,特筹资亲自择地建造。
蔡东藩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演义作家。清光绪十七(1891)秀才,清末以优贡赴福建候补知县。辛亥革命后,任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辑,编撰《中等新论说文范》等书。1916年至1926年间,写成前汉至民国的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221年到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1945年3月病逝于所前镇。
访一访: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收集材料。如学生实地参观时收集来得关于越王峥的介绍:
越王峥原名深云寺,在萧绍分界的山栖岭,海拔354米,建于元统三年(1335)。寺共两进,外加侧厢,殿高柱大,气势雄伟。寺门有明朝黄石斋八分书“越王峥”三字。上有楼,祀越王勾践,1943年被日军焚毁。1945年藏青和尚重建寺屋13间,“文革”中又被破坏,现存庙宇为附近萧绍老百姓捐款修建。庙内有清代萧山著名学者毛奇龄撰写的《越王峥寺碑记》。
越王峥正对一圆形山冈,人称饭箩山,为越王峥平添了许多优美景色,且为别处所无。寺旁有一批乌籽树,浓荫蔽日,据说树龄均在四五百年以上。乌籽树下凿有一泉,传即“洗马池”,为越国遗迹之一。相传有断尾鱼、断尾螺。后有缠刀竹,当然也有出典。北端高台地即“支更楼”故址。越王峥寺西南之山脊为走马冈,附近有练兵场。据传当年越王勾践派重兵驻扎于此,因为山有九条路通顶,故称九龙盘顶。乡人谓吴越争战,越国战败,勾践率余兵五千退守此山,设空城计,与吴兵对峙,越军只有18匹马,其中一匹还是残马,便反复来回巡走于起马冈上,使吴军觉得此地越军兵强马壮,是不能攻克之地。此外,越王峥山顶的淬剑石,也是后人寻踪怀古的地方。
搜一搜:组织学生主要通过上网的方式,搜索寻找与山水所前、休闲旅游有关的资料,查找有关所前发展的动态情况,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摘录和整理。如:
静坞探幽作为杭州生态园纯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将建成包括滚水流坝、峡谷镜泊、湖畔垂钓、水上茶室、硕石浅滩、观景平台、曲桥、户外拓展活动及烧烤区、水晶屋、林海闻涛、细水长流、山间菜园、梅花鹿放养区、养生小木屋、休闲品茗、三味草堂、百草园、探险文化之家、勇者之路、烽火瞭望、烽火台、高山平湖等在内休闲主题度假游乐区。静坞探幽现已被旅游局申报国家4A景区。
听一听:组织学生走访村镇中的老人、群众,了解我们镇的古老传说和奇闻逸事。
相传当年西施回到故里后,沿着浣纱溪,过了小石桥,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茅房依旧,但老母亲已与世长逝,因此便与范蠡一起私奔。为了躲避越王勾践的谋害,他们就到了青化山的一个山坞中。这里地处越王峥西南,四周山峦重叠,果木成片,郁郁葱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后来越王果真派了两个使者到西施故里打听下落。当听说西施已与范蠡已隐居到附近山里,他们便一路寻找到了山坞中。当时范蠡已打扮成一个砍柴的山民,使者已经认不出他了,便把他当作普通百姓询问这里的山民姓氏。范蠡看自己头顶青天,脚踏黄土,便急中生智地说,我们姓杜。其含意有“杜门谢客”之意。杜家村自此而得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方式,查一查,访一访、搜一搜、听一听,积累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料,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