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22:0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课时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6、例7,做一做1~2,练习一5~11。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学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整数混全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
预设: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追问:遇到有括号的题该怎么来计算?
预设: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出示计算题并提出要求: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1×3+25      6×8-5×4      21×(36-14)
二、探索新知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3×35+1       1-57×2125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分数混合运算
出示例题6:一个画框,长 米,宽 米,做这个画框要多长的木条?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长方形画框的长是45m,宽是12m,求做这个画框所需要的木条的长度,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画框的周长。
4、        学生独立列式。
     或     
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5、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6、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          ○         ○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7、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22:04:53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吗?
乘法交换律(            )
乘法结合律(            )
乘法分配律(            )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
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 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的 。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说说自己想法。
3、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儿,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错)    订正:
   (错)    订正:
4、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题
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S三角形= ah= × × = (㎡)
第二个图形是梯形,S梯形= (a+b)h
=( + )× ×
= (㎡)
5、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8题,分析:一朵花要用 张纸,男生9朵,
那就用了9个 张纸,女生剪了11朵,那就用了11个 张纸
6、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9题,分析: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算长方形桌面比正方形桌面的面积少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6、10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22:04:5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       □×□+□×□
(□+□)×□
2、你知道在 这一运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预设:使用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基础练习
1、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计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 可以先转化成 再计算。
2、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分析:可以先求每箱糖果的质量,
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是: ;
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 。
3、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4题,分析:“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占 ”,表示将“每天收到的70t垃圾”当作单位“1”,单位“1”已知。先要求出每天收的垃圾中有多少吨可回收利用。就是求70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再求出15天收到的垃圾中有多少吨可回收利用。
也可以先求15天一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
4、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5题
分析:先求尼罗河长度的 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
5、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6题。
分析:先把左边算式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再把左右两边的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或者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根据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确定出□里最大可以填整数几。
(1)原式可以转化为 5□ ,由此可以得出,□〈16,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15.
(2)原式可以转化为□×46×5 〈 即□×430 〈 .由此可得出,□×4〈25,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6.
(3)原式可以转化为5×□7×4 〈 ,即5×□28 〈 。由此得出,5×□〈28,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5.
三、课堂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