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8-10 20:09:28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这样看待古诗词教学的两翼:走进意境是为了理解诗,文辞的分析品味才是走出诗歌,并深刻把握诗歌艺术的至善之美之处。同时语言的品味是语文的看家本领。
特别强调一点:文本语言的分析是诗词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因为它体现所谓的核心价值。
例子: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若只做理解诗词着眼,杨氏说法亦有理,但语文却应该让学生体会“千里”与“十里”的不同,并能体会原作的精彩。这就是文本最后必须落脚在文辞的分析品味上。
所以品味诗词绝不能去尝试翻译,最多口头解释下,让学生加深体验,但不能把诗词翻译了,以为方便了学生。文辞的品味不是解释,而是试图为学生展现这个句子这个意象这个场景非此不可,只有这个最合适。
以上两点,我以为是当下古诗词教学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视的东西,这与文学研究里重文学史类的宏大叙事和多爱做高度理论框架的梳理不无关系,而忘记古诗词之类的文学作品首先是美丽鲜活的语言艺术品,它的吸引人不在可以做什么怎么去使用,而是用典范的语言来感染人打动人。如果教师不能把语言的根本传达一点给学生,我认为就不能说是完成了古诗词教学。
此外,我还想就目下古诗词教学容易出现的两个不求甚解的教学环节做一点探讨。
一,古诗词教学不能为诵读而诵读
诵读当然是必要的,但设计诵读环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这次诵读的目标是什么,即我为什么让学生诵读?并了解这个诵读环节的设置方式究竟该如何进行。如果找单人诵读是否可以对其他同学有启示,或仅仅对这个学生起作用?找诵读基础好的个人还是一般,甚至很差的?如果要齐读,那么有什么可以让全体诵读者都有启发的,是不是不齐读就起不到作用?如果分组或分性别(男生、女生)来读,是否是针对特定目的而设的,还是纯粹随机出发,想这样就这样?
所以我以为诵读应该慎重而进行,或者一定要教师的示范在前,指导在中,纠正在后,评点作结。一旦诵读流于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序,那么诵读就很少或难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效用。
二,古诗词教学不能只看形而不重实
诗词的结构章法需要讲吗?是不是不讲,有些东西(意境、文辞欣赏)出不来?如果讲,讲到什么程度?
举例:《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是否一定要在赏析这篇小说的同时,介绍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还是不这样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类似的语文问题:学习语言,是否一定要讲语法?要讲,讲到什么程度?
最后,我希望能多从课例中去追寻一些大家以为没有什么疑问的东西来,以引起重视,并加以研讨,重要的不是得出定论,而是加以改进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古诗词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