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三、“辨”作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学生听懂了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情绪后,通过老师弹奏时速度、力度等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辨别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如:教师在弹奏进行曲时,不断出现力度变化(强弱),速度变化(快慢),让学生来辨别速度变化时仿佛队伍走得很急或很慢;强弱变化时,好像队伍由近至远或由远至近,同样可以选用2/4、3/4、4/4不同节拍的摇篮曲来反映摇篮曲优美、轻柔、连贯、平稳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分辨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歌曲,它的第二乐段节奏变紧,速度变快,情绪紧凑,与抒情的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感情悲育欲绝、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演唱时速度渐快,通过这种分辨与对比,更了解了乐曲的情感变化,这样,就能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欣赏,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四、“做”作品,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欣赏是听觉能力的训练,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借助“做”,让学生亲自动一动,做一做来加深对音乐内容及情绪的理解,这比光听的效果更好些。如欣赏进行曲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走,通过亲自做动作来体会乐曲的雄壮有力。又如听了摇篮曲后让学生结合音乐,做一做拍娃娃或摇船的动作,使学生随着乐曲情绪力度逐渐变弱,速度逐渐变慢,动作也随之逐渐变小而轻……同样随着活泼轻快的歌舞曲让学生拍拍手,跳跳舞,学生爱怎样动就让他随音乐自由地手舞足蹈,为了使歌舞曲更富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在欣赏的后阶段,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创作一组舞蹈动作的简单组合,让学生边歌边舞,让乐曲欢乐的情绪在学生活动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如在欣赏第八课《我的小鸡》时,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特点,在反复欣赏后,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加入身体和面部表情的动作,帮助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巩固。同样,这也是学生通过美丽的表情和动作对美的音乐作品的诠释。
五、“唱”作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不同情绪歌曲与乐曲的特点,最好让学生唱一唱,尤其是低年级的欣赏曲大部分以声乐为主,更适合给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如果遇到乐曲欣赏,同样可以哼唱些有特色的主旋律,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记忆。引导学生唱主题,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在欣赏第十课《生日歌》后,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唱《生日歌》,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呜,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这个唱的过程,也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判断感受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综上所述,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学科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必须多听、多想、多辨、多做、多唱,这样,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音乐教师应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欣赏活动,通过听听、想想、辨辨、做做、唱唱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