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例2、“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问题情境并利用具体操作探索、交流算法,认识十几减8、7的一些不同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学会“想加算减”的方法,能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正确口算十几减8、7的得数。
2. 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认识和经验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有直观到抽象算法的思维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口算能力。
3. 使学生在探索、交流和认识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主动探究意识,初步形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体会数学的内部联系,体验学习的成功。
教学重点:十几减8、7的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的不同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活旧知
1.十几减9的口算。
12-9= 15-9= 17-9= 14-9= 13-9= 18-9=
指名口算,选择其中1-2题,让学生说说算得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算十几减9,可以想9加几得十几,十几减9就等于几。
2.8、7加几的口算。
8+7= 7+5= 6+8= 6+7= 8+5=
7+7= 8+8= 7+4= 4+8= 9+7=
【设计意图:口算8、7加几及十几减9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基础,有效复习,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本课口算方法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探索十几减8的算法
(1)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15把喇叭,拿走8把。还剩几把?
学生说出算式:15-8
(2)操作探究。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了十几减9,现在这道题是15-8,你想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用小棒代替题中的喇叭,操作思考,寻找算法和答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摆法和想法。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用课件展示不同的想法:
A 15-5=10
10-3=7
B 10-8=2
2+5=7
C 8+(7)=15
15-8=7
(3)反思回顾。
引导:看着小棒图和式子,想一想每种摆法是怎样想,怎样算的。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你想用哪种方法算?
2.迁移应用,学习十几减7的算法。
(1)出示“试一试”两道题:15-7 13-7
学生独立算出得数,再与同桌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学具代替问题情境中的实物进行操作,把十几减9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十几减8上面,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并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对算法的体验。】
三、分层练习,巩固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圈一圈,然后再算一算,再次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深入地体验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用三句话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引导:8颗豆子和几颗合起来是14颗,可以怎样算14减8呢?7个草莓和几个合起来是16个,可以怎样算16减7呢?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得数和算法。
说明:从图上看我们可以算减法想加法:8+6=14,那么14-8就等于6,7+9=16,那么16减7就等于9。
3.“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请小朋友看每一组的算式,你觉得有联系吗?自己想一想,再在算式后面填写得数。
小结:口算十几减8、7的退位减,可以想有联系的加法算式,比较快地算出十几减8、7的得数是多少。
4.“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算出每道题的得数。
交流:怎样用‘想加算减”的方法算出得数的。
5.“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按课本上数的排列顺序,同桌互相说算式和得数。
(2)出示十几减8、7的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计算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对算法的选择情况,着重启发学生的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交流中,在直观引领和知识联系中逐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口算的速度。】
四、回顾过程,总结收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学习例2和“试一试”的?你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