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学生成功的辅导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学生成功的辅导案例
题目:一个中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案例
研究对象及其情况:
马涵(化名),女,1990年出生。据家长介绍,马涵小学时是全校知名的优秀学生,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还担任大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帮手、家长的骄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马涵,感到生活中处处是阳光,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做任何事都果敢干脆,优越感极强。小升初,马涵进入了市重点中学的一个科技特长生班(该年级由两个成绩更为优秀的实验班,和其他五个班组成),马涵同学的入学成绩在班中只能算是中等,她感到老师们目光的焦点,似乎总是落在其他一些更为优秀的同学身上,自己像是被冷落了。成长的天空中开始堆积一片片乌云,即使偶尔几缕阳光洒下来,更多的乌云仍令她透不过气。她渐渐开始偷偷的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做事谨小慎微、犹豫不决,心中总是惴惴不安,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她很羡慕成绩好的同学,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她又不敢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出过多的努力,以免被同伴们认为很笨。她的作业总是非常认真,这是唯一能够证明她还是个“好学生”的途径了,但考试成绩却怎么也提不高。经过尝试和失败,她开始放弃对“优秀”的追逐,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提高了,维持现状就可以了,只是心中更添了隐隐的惆怅。青春期躁动着她的心灵,她开始花很多心思打扮自己、修饰自己的言行,但却越来越矫揉造作,越来越不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喜欢,她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进入初三,一切凭实力说话,她已经无法继续逃避了。分层辅导的时候,她只能以全班后十五名的身份,接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她自己也感到没有勇气和实力去听老师讲更难的知识。她把自己的苦恼说给母亲,但青春的叛逆又令她怀疑母亲的劝告;她想获得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但那似乎更可能夺走她仅存的、一点儿可怜的自尊心。她常常哭泣,但这一切,无济于事……(以上描述,现象部分多来源于笔者的观察,被研究者的感受部分来源于家长的叙述和研究对象自己写给家长的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个案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中学入学适应不良,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变化的例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成绩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这种现象普遍而且突出,主要表现在:自尊和学习兴趣丧失、成绩下降、破坏行为增多或意志消沉等等(马涵并没有表现出破坏性行为,但其他症状都很明显)。事实上,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早期,他们(特别是女孩)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又面临学习环境的巨大转变。从原本具有亲密师生关系、宽松纪律、轻松学习任务的小学,进入到师生关系更加社会化、纪律更加严明、学习任务日益加强的初中,那些对环境依赖性强的学生,或对变化适应水平低的学生,就会很容易感到不安。

可以判断马涵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马涵进入中学,没能得到好分数、情感支持、友谊、认可等等奖励的时候,由于缺乏良性的刺激,她的积极反应(比如:努力)开始减少;而她的消极行为和情绪,使她与好成绩、赞扬的距离更加遥远,形成恶性循环。

(二)显然,马涵同学并没有做好应对中学学习、生活中种种困难的准备。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成绩不好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以至于,即使精心打扮自己,也不能让她获得足够的自尊。在自尊心和自我形象受到双重打击后,她表现出对自己的严重怀疑,无所适从。

(三)马涵属于明显的场依存形的学生,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依赖于老师、同学的看法,敏感,易受伤害。但抛开性格不论,单就思维模式来说,她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她过多的“放大”了许多问题的严重性,包括考试成绩、老师同学的态度、自己的面子等等;她静态的、片面的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联系和反思学习过程,对成绩的进步缺乏信心,以为目前不好的成绩令她一生都不再有希望;她认为“努力”是“笨”的表现,以为“懒惰”的借口可以维护“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过程及成果:

针对上述分析,作为马涵的数学老师,我利用数学学习这一平台,有计划的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上的教育和辅导,逐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出于马涵的性格,我首先想方设法让她得到更多非学习成绩上的鼓励。我取得了家长的密切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中,尽量让她感到被关爱、被认可、被支持。我常常看似无意的和她聊天,寻找各种机会大力赞扬她,帮她组建朋友对子,让她感到亲近和温暖。由于她在妈妈面前更能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和她的妈妈成了好朋友,我们常常互通消息,共同想办法,携手实施计划。每次马涵不顺心,她妈妈都会给我打电话,我就会接下来几天中更加的关注这个敏感孩子的一举一动;每次我表扬马涵,她也会兴致勃勃的讲给妈妈听,全家的气氛都被她感染的欢快轻松。在马涵初中的三年中,她妈妈甚至养成了凡事和我商量的习惯,作为任课教师(非班主任),这也是我的骄傲。正因为如此,马涵的性格得以慢慢开朗,家长也放心了许多。

(二)马涵的自尊心很强,极爱面子,所以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维护她的自我形象,决不生硬的帮助她改正错误。比如,看到她为打扮自己而分心,或者行为不大方自然,我会在和谐宽松的私人气氛中,给她暗示和提醒,每次她都及时的做了改正。当然,最重要的是暗暗地帮助她提高数学成绩,这样才能让她对自己真正满意。每次我想留她改错或者补习,我都会故意同时留下几个别的同学。这样,既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又让她在轻松的环境下得以进步。
(三)在我看来,马涵认知结构的不合理,是她遭遇种种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努力帮助她改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她的问题。

1.引导她客观、全面、联系的看待问题。马涵在思维方式上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放大”问题的严重性,僵化而且片面。比如:她认为每次考试(尤其是中考),都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我认为这与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有关),因此她总是感到没有希望,压力很大。我常常安慰她,举很多名人名家、甚至自己成长的例子,告诉她事实并非如此。只要锻炼自己,拥有了成功的素质和潜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勤奋、毅力等等),即使中考没取得优异的成绩,即使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也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前程。现在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并不是单为追求好成绩,而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具备成功的潜质。因此,一两次成绩不好并无大碍,再接再厉、努力提高才是问题的关键。

2.帮助她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积极有效的归因。通过我和马涵的交流,我了解到她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也是造成她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的原因之一。比如:她认为自己语文成绩好是因为自己擅长(稳定的、内部的原因——能力),而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数学太难了(稳定的、外部的原因——任务难度),自己某次考好了或没考好往往是运气造成的(不稳定的、外部的原因——运气)。这些全部都是“不可控制”的原因,引起的后果就是“我没有任何办法”。而人在认为自己不能控制某一情形时,很可能体验到紧张情绪的压力,并在行为上不知所措。我通过一次次谈话和交流引导马涵,把成败的原因尽量的归结到自己可以控制的“努力”(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上,从而会产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情绪,以及“继续努力”的有效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四)有“希望”才能够不感到“无助”,才能够乐观,才能提高价值感和控制感。 因此,我努力帮助马涵树立对“希望”的信念。我常常看着她的眼睛、用坚定的语气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你能行”。我还鼓励她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她获得了更多的愉快和自信,体验到了更多控制感,并把这种良好的感受投入到学习中。

经过一系列坚持不解的努力,马涵渐渐找回了久违的信心,不再为小事忐忑不安,放开手脚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备战很久的中考终于拉开了帷幕。考试后,马涵兴奋的给我打电话,说作文考试的题目是《开端》,她告诉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她就想起了我对她的帮助,立刻思如泉涌,写下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这段挫折与挣扎,和对新生活、新开端的无比的憧憬和坚定信心。她深情的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以后再不怕任何困难了!”电话里的声音激昂而愉快,电话这边的我禁不住心潮澎湃……

总结和思考: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常常责怪学生成绩不好,不够努力;学生也常常苦恼于没有出路,一事无成。事情并不简单得如同一个考试分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比智力问题更为严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必要好好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做到高屋建瓴、善察能悟,以帮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健康、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Dennis Coon著,郑刚等译,《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美]David 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