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暑假读书笔记《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20:2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心得 翻开心理学教科书,“素质”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种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从字面上来看,“素”有“浅”、“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朴素”等;“素”也有“经常”、“一向”之意,如“素来如此”等。因此,素质既有“本质”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于是,素质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本质特征进来教育培养,使良好行为或品质固定下来并具有恒常特性的教育过程。” 本文就试从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实施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要实现从“就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除了在行动中已经作出的决定外,还要在教育思想上提高一个台阶。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育的实践,要变这种状况,有待全社会作出艰巨的努力。如果缺乏坚定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很容易知难而退,使这个转变无法实现。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即便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传统意义上只需“死记硬背”或“坐而论道”的学科的教学中,同样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能力。报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念初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制作一份自己家的家谱,结果这个中国孩子动员了包括远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等一大群人,终于完成了一份令美国老师称赞不已的家谱。同样,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场境来亲身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蕴;政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媒体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关键是教学本身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帮助学生创造“动手环境”、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成绩”(对学生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要比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标准化试卷判分困难得多)的能力。
  素质教育事实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事实上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富于创造的双手,引领着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才。从人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并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动手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二、积极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人们已经听得太多、看得太多了。以至于观念和言语在我们面前形成了一道屏障。读了中国青年报《语文教学的叛徒》黄玉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报道后,我产生这样的感觉——当许多人在等待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时候,积极的素质教育实践,正悄然生长着。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观念性争论,往往把人们置于非此即彼的局促空间内,置于对体制的期待与诉求之中。而黄玉峰老师的实践使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有极大的创造性空间。他努力扩充素质教育在应试体制内的“地盘”,而终将“胀破”并代替应试体制的,可能不是一纸命令、一个方案,而正是这种顽强的“生长”。从长远看,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卡在体制上(比如入学考试制度与设计、对学校考评方法等等)上,而更可能是卡在现实资源上。有多少像黄玉峰老师这样的教师,我们就有多少素质教育的现实资源。从实践成果上看,一个被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也是可以抵御“应试体制”的消极影响的。
  “学古人风度,察今人民情”的“学旅”式教育,让学生直接阅读大量优秀文化文本,外请作家、学者、科学家给学生开讲座……黄玉峰老师的实践使我感到,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教育技能,它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在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资源。素质教育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依赖于广阔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资源。而那种专门对付考试过关的教育,才是必然脱离这种资源的。从孔子与学生暮春三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学旅、问答式教育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工学团”、“小先生”实践教育,从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到近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新庄实验”,再到《学会生存》中提到的“开放学校”,人类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有着大量的创造性资源。
  我们的中学教学早已偏离了“完整的人的教育”这样一个基点。这种偏离,不仅表现在学生们被刻板地雕刻成“通过”选拔机器的产品,更可忧的是,教育者本身——许多学校、教师,已经失去了进行“完整的人的教育”的理想和能力。这种缺失,在短时间里,就不是“体制改革”所能够弥补的。实际上,期盼一个完整的、一朝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思维的老毛病,它也是一种“迷信”、一种体制的“拜物教”。事物的本质性变化从来都是实践积累的结果,是实践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拓展疆土、创造条件。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更看重一名乃至更多教师在自己岗位上的创造性实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观,围绕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我们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2: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