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课后各位老师给予的宝贵评价,经过自己的整合,将本次成长课反思梳理如下: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切;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民俗的赞美之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品读关键字、欣赏画面、想象等去感受“奇丽的景色”。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反思点:
1、精读开始,应“先撒网,再收网”,即可以不先给学生框定在“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很奇丽,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而是应该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这一作者对德国的印象出来后放手,让学生先全文找找,再用“原来写景色奇丽的语段主要在第2、3自然段”,从而自然聚焦到第2、3自然段展开教学。
2、语文课应凸显“语用”,要把词语做实——即“理解、积累、运用”。如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时,不要由老师主动给出后逐个分析,这样不仅显得生硬、问题碎,而且学生思维含量也小;而是应该等到学生找到这个句子后,始终围绕中心问题,请他继续说“具体从这里哪儿感受到景色很‘奇丽’”,再自然而然落实到这两个词。
3、在处理“山阴道”这个词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意思是山间开满鲜花的阴凉小道、出处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还要点一下它的典故,即是绍兴一处名胜古迹,让学生对它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增加了教学的人文性。
4、相比较而言,“应接不暇”就处理得比较好。让学生在“看了左边的,还想看——右边的;看了楼下的,还想看——楼上的;看了近处的,还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真是让人——应接不暇”的引导中,感受怎么看都看不过来就是“应接不暇”。不过也可以老师先引导说一个“看了左边的,还想看——右边的 ”后,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联想能力。当然,其实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插“暇”的教学,相机和“瑕”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日字旁往往和时间有关,王字旁往往和美玉有关,从音形义上进行理解。
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反思一下,明确做得好的,剖析不足之处,在经历中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