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9: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重点、难点分析
⑴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⑵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㈡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⒈分子的概念
⑴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我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近距离的飞沫转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处干得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9:22:47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问题思考: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
实验探究: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入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①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③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究竟哪种说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实验探究: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实验探究:如图3所示,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⑵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建立起分子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
实验探究: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和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HgO Hg+O2↑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象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㈢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按图4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的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㈣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⒈必作题
⑴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①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⑵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①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②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⒉选作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简答下列问题:
⑴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⑵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⒊思考题(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⒈两个体现:
⑴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⒉两个突出:
⑴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⑵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预计能够比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