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 16:18:43
|
只看该作者
可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作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三、引导探索,培养学生自觉善问
南宋理学家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走进课堂时,学生怀有期待,期待问题能得到阐释;离开课堂后,他们有更新更深的问题,又有一种求知的渴望,他们还将继续思考与求索。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例如,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在课堂上,教师摒弃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指导下的满堂灌的弊端,以全新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切实、充分体现。课堂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目标一致,形式灵活。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课堂上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很自然地实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即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课堂上老师不再用呆板的理论、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束缚大家的思维,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养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好地验证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同时也只有真正的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