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教师语文教研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感训练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该依据大纲、凭借教材严格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语感比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把比较抽象的东西转换为现实的画面,从而让自己进入所描述的意境当中,从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可以如此,如《小猴子下山》文中的“掰、扛、捧”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0:54:3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师要严格对学生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二册《春风吹》中的“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柳树绿了,桃花红了”,再抓住是“吹绿、吹红”这两个词理解植物的颜色变化是在告诉我们春天到了,是春风把它们吹绿、吹红的。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春风“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也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三、教师要初步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时“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用表演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把有关的词具体化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词句。如在教学《浪花》中的“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这次它给我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一句,我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浪花娃娃做一做娃娃的动作。同学们纷纷用动作演出 “唱着笑着跑来”及“捧”的样子,从而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08: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