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话稿 把学习还给学生
北京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亚兰
一、听课感受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欣赏学科带头人的评优课,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认真的学习、观赏、聆听和思考着。带着对问题的追问去观课,收获是巨大而清晰的。无论是现在的学情研究的课题,还是我们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再到现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生本教育”。都在强调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研究的不再是仅仅有利于教师教的技术,我们正在研究,也必将持续研究的是如何有利于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这是一次革命,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但是,我们都走在这条路上,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学习了《花草树木点头笑》这节课,深深为付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教师的课前调研应用在教学的环节和设计中,并能用吹风机等设备,模拟出草坪在现实生活中防沙、固沙的巨大作用,简单、直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教师的音乐也非常符合情境,整节课让人感觉干净、利落。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美化家园》一课中,张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课件资料丰富翔实。出示的垃圾分类小活动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前调研的结果应用在了教学设计中,并付诸课堂的实践过程。一个活动的指导,深入,细腻。孩子们真的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学会了垃圾分类。听了张老师的课,我以为,真正高超的设计,并不是突出教师的技巧和智慧,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焕发自己的学习光彩。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证明了教师的功力,当然更证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适合学生。看着老师的精心准备,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的敬佩。我知道一节公开课的背后,凝聚了教师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只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如此疲惫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着解放自己,也释放学生。真的让孩子们来掌控课堂。他的地盘他做主。
二、反思
此外,对开展学情分析,根据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用自己的学生和用陌生的学生时,我们的学情调研有何不同。往往我们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学情调研时,有的放矢。可以让我们的命中率更高,而在基于学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更得心应手,因为我们彼此之间互相熟悉和了解。但是,当我们面对陌生的学生的时候,如何进行学情调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积极和建设性的成长。
2.应用学情调研的结果,修改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如何达成。其实,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的活动,真正地得到锻炼。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情调研来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的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想,我们需要真的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后,就是真的相信学生,让学生来讲,来问,来体验和感悟。即使那样的课堂并不完美,或者观赏性欠佳,但是,那是真实的学习过程。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都是学习者。教学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只是,在这样的遗憾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幸福,更多的是辛苦。课前调研的结果,不仅仅应用在一两个环节中,应该也一定可以应用在整节课堂中,贯穿始终,做到效益最大化。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设计太多,否则,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地研究一个主题,只是被教师带着飞速地往前跑,去完成教学环节。
3.如何让孩子真的热爱品德课堂。只有热爱才会投入,只有全身心投入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也只有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想真的让孩子们爱上这门课程,我们自己首先要爱上这门课程。在研究教学设计的时候,不是要研究这节课我要怎么教,可能我们更多可以思考的问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学什么?我想怎么学?我想学到什么程度?也可以是,我想和谁一起学,还是自己学习?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思考,思考可以让人沉静,而踏实沉静的状态,可以让我们耐心地深入研究,让我们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久,也更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