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21: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辽源市第五中学 高一生物组 聂晨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迅速被广泛传播,各种整合的教学也纷纷进入课堂,但很多课都侧重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而忽 视实质的倾向,什么样的课程整合才算有效,一直以来困扰着从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者。本文从长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出发,提出了有效整合的六 个基本特征,并由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开展给出了十点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整合
    当代基础教育变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一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它们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这两者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课改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指导,而教育信息化为课程改革提供方法、工具与环境的支持。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教师们最大的疑问就是:怎样的整合才算有效?如何才能实质性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上使用精美的课件,在一节课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媒体,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戏称从“人灌”到“电灌”)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吗?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一节课中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判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
   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按需学习,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具体体现(何克抗,200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交流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怎样才能体现让学生乐学爱学呢?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的。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察以下三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21:17:25 | 只看该作者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和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协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参与度决不是表面热闹,全班学生形式上、表面上的参与,也是看似小组讨论,实则个别优秀学生包办成果汇报的表演。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在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被动的观看同伴的学习,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原意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进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将书本知识还原为实际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具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在问题的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3、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一个没有尝过成功滋味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容易放弃努力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层次性,需要教师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上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他们明确的鼓励;在一些自主学习活动中,给予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的指导;在习题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同一层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同时呈现给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往往比较容易实现),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精彩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乃课堂的真情真谛。
   三、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下,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教学内容。网络环境更是带来了全球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古今中外人类智慧、知识的联网,因此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整合课堂如果仍然只能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知识,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没有体现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四、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认知范围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因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大信息量。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课堂无边无际的扩展,整个课堂的组织大而散,学生局限于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无深层次的认知思考。例如,一堂历史课,讲商鞅变法,然后让学生“ 去网上搜索你想知道的变法还有哪些”,于是学生就漫无边际的在搜索引擎里进行搜索,最后也得出了丰富的资料,每个小组做成汇报PPT。PPT上的内容呢,其实就是各个网页文字内容的拷贝,学生纯粹是在照着念PPT上的文字,但并没有将文字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出现这样的现象,源于我们往往将“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盲目等同,认为“信息即知识”。其实信息与知识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之为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21:17:30 | 只看该作者

    五、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应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整合都应具有成效。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认知目标涉及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即阅读、计算、写作、看图、识图、实验以及上机操作等。在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中,以问题驱动为主,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要抛开学科知识,也不是要否定课堂的知识目标。相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掌握牢靠的知识,所谓培养能力,如同在沙滩上建大楼。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以能答出考试题目(这些题目大多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和对程序性知识低水平的应用)为最后目的,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显然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能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思想相违背。在信息化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实施有效整合的十点建议
从上面几个特征可以看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好、多新,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对整合课堂教学开展提出如下十点建议:
1、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多结合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扩大学生认知范围;
2、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在教师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生成与建构,淡化教师的预设与讲授;
  3、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是要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
4、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多种活动形式围绕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多种活动中体现学生能力的层次发展;
  5、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有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究,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6、思维活一点、认知深一点——设计良好的问题和进行良好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深层次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21:17:33 | 只看该作者

7、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拓展为课标服务,不是盲目的发散,两者以课标主旨为主线贯穿,课标是拓展的基础,拓展是课标的升华
8、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打破课时壁垒,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单元复习的方式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9、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是影响信息化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有必要多结合一点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让学生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思维与学习。
10、信息技术的运用灵活一点——不要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还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资源工具、认知工具、资源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评价工具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4: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