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政治优秀教学论文浅谈政治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21:4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政治优秀教学论文浅谈政治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公主岭市范家屯实验学校
王  亚  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探索和发现,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使之初步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灵感是巨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全部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灵感跟创造动机和对思维访求的不断寻觅联系着。在灵感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工作效率极高。因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爆发顿悟的火花,要困境中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灵感的产生。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外,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是激发学生灵感的基础之一。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死记硬件背书本知识的状况,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指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联系时政进行教学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规定,时事政策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地有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最新材料补充教学内容,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如一泓活水,从而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维。教师收集的新闻材料和案例等不但要典型,而且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启发。此外,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一些与社会实际相关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寻找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经常相互讨论,自由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时政教学既强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设计精要试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设计精要试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往往有多种思维形式的参与。所以,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效应。在思维形式中,求异思维的特点是灵活、迅速、流畅、思路开阔,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它能使人的思路摆脱旧的联系,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视点去观察、分析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出精要的试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考察客观对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21:42:46 | 只看该作者

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思想政治课课教学的重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切实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至少把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而且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并安排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