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7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是做人与作文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
人为文之本,作文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 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做人”与“作文”理 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在“知”上的统一即与人所有的知识内涵的统一。人除了具有动物的生物特 性外,还具有通过学习、观察、感受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 审美能力等。作文,是有知识的人的行为,既表现人的知识,又提炼和增进人的知识。作文水平也就随着“做 人”进程而不断升迁。在“情”上的统一即与人的情感世界之间的统一。情感世界是人性、人的素质的最生动 最集中的表现。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美好情操。作文自情始,“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中小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而情感状态与人的知识、品德、理想密切联系,做人和 作文在“情”上的统一,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作文,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意”上的统一指的是与人的意 志因素的统一。做人,不但追求智力的完善、情感的健康,而且同时培养着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信心和意志力 .人无志不立,这是一个人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文不仅表达和激励意志,同时还磨炼意志。在“行” 上的统一指的是与品德行为的统一。做人之行与作文之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 行为,也是有“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察其言观其行,因其文诱其行,使言行 一致、文德互进,对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
第三是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
人作为符号动物是由于语言的存在,文是语言表达的凝固状态。两者需要在知、情、意、行上相统一,最 终要在语言符号这个特殊层面上表现出来。不仅做人与作文都需要在阅读中提升,而且作文是从语言的角度塑 造人的重要方式。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直接存在于语言的生命意义之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 言能力是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 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为他们的语言生命打 下坚实的基础。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 界的全面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作文”也就是“做人”。信息时 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语言基 础,对于做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作者的语言背景经 验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背景经验”,决定着人们的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决定着人们言语的文 化内涵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背景经验实际上就是具体语言的真正生命所在。一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越丰富,他 的文化层次就越高,感官和思维的视野就越宽,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作文的境界和具体表述就更有文化底蕴 ,更能形象生动、血肉丰满。如果缺乏生活中的“语言背景经验”,不能领悟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潜 在含意,其作文就只能词不达意,更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书写自己的生活。作文离不开做人的语言背 景经验,这就使“作文”与“做人”更是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做人和作文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离开了做人,作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作文,做人 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人要求作文,让作文促进做人,我们的作文教学 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 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 是要用美的规律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 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 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 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 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 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指写作实践中自主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 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 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 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 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 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述在作文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 ,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质量。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 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性,努力培养 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 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作文成 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 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他们觉 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 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 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 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 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 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 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 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