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参赛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2: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参赛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利用数学上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观察,分析社会现实,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展现自我,感化学生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只有孩子们先接受了我们,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
1、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每个班级都是由程度不等,个性相异的多个学生组成。但作为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好学生固然让人喜爱,但较差的学生身上同样闪烁着光彩。我们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一点关心,多一份付出。例如,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自信。课间多参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伟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等等。
2、 严和爱有机的结合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做到严与爱有机的结合。面对孩子们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加以袒护,相反,我们要坦然的接受,还要耐心的帮他们杜绝。例如,有的孩子对待作业马虎不负责,有的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习惯,但如果不加以制止,指正,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在教育时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耐心的观察,监督,让孩子体会到我们是不会纵容他知错犯错的,在这点上,我们是严格的。孩子们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们又要表现出慈爱,关怀。教育就是实施爱的过程。凡事我们都得站到孩子的立场上想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当他们受了委屈,遭到了不公,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就是他的依靠,我们就是他的希望,我们就是爱的使者。只有学生体会到我们在时刻关爱着他,我们的教育也算上了轨道。
二、 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
1、 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 以动引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的课堂就可以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三、 联系实际生活,激励学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2:21:10 | 只看该作者

(1)、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 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所学知识扩展到了生活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有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创建学生喜爱的课堂,尽力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孩子的数学分析能力就会有突破,我们的数学成绩就会有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