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新闻学写作”教学案例——《孝敬父母》主题教育优秀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4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参考  “读新闻学写作”教学案例
——《孝敬父母》主题教育课堂实录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局 刘德斌
一、批读新闻作品



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孝敬”父母的新闻作品,从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运用的表达技巧、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批读”,并结合新闻的内容,拟一个作文题。下面,请大家展示汇报“批”注的成果。



出示:《武汉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知易行难》



武汉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知易行难



核心数字:最近,团湖北武汉武昌区委针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能准确写出父母生日的准确时间、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知道父母每天睡觉的时间的学生分别约占63%、68%和97%。但是,超过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乘车时既能让老人先上又能为老人让座的仅占45.7%。



日前,团武汉武昌区委、武昌区青教办联合部分中小学对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684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中,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甚至有部分小学生将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孝亲。



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孝亲敬老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数据显示,超过65%的青少年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超过63%的学生能准确写出自己爸爸妈妈生日的准确时间;超过68%的学生能准确知道爸爸妈妈最爱吃什么;只有16%的青少年经常和父母交流;97%的青少年知道爸爸妈妈每天睡觉的时间。而准确知道爷爷奶奶生日、最爱吃什么、睡觉时间的青少年则分别只有3%、20%、10%。青少年对爷爷奶奶的关注度明显偏低。



调查还发现,乘车时既能让老人先上、又能为老人让座的仅占45.7%;乘车不让座甚至与老人争抢座位司空见惯。



“这孩子在学校特乖,特别听老师的话,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武汉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明的父亲觉得很苦恼。回到家,小明经常和家长顶撞,有时候还没说两句,就摔门而去,还常常冲父母发脾气。小明父亲坦言,平时在家主要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孝亲敬老的教育则很少涉及,“我觉得这并不重要,主要靠孩子自然养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协会会长严正认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大力提倡。而加强青少年的孝亲教育,关键在家长。



严正分析,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不知道孝敬父母,缺乏感恩的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孝亲敬老教育的缺失。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较高,对孩子孝敬父母方面要求较少。



在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放学,家长就把孩子的书包接过来背着。严正每次看到这种现象都会制止,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家长觉得帮孩子背书包是理所当然的。



严正认为,孩子是否孝亲敬老,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对老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孩子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一个家庭里媳妇和公婆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关注程度。



对子女的孝亲敬老教育,家长必须从早着手。“不要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后,家长才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是事倍功半。”严正说。



他建议,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却忽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必须及早重视。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学会沟通。对于出现的父女之间交流有障碍的情况,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去交流,如果孩子不愿意交流,家长应该思考一下,找到具体原因,采取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记者甘丽华)



(《中国青年报》2007-01-24)



生:新闻最前面的“核心数字”,把一些主要的数字抽出来反映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吸引读者,把最重要的内容放最前面,迅速证实了标题的现象。



生:所以,这篇新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数字说话,在第三段中,用数据分类说明“知易行难”。



师: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知易行难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生:第二段是说不知道什么是孝亲敬老,第三段是说青少年孝亲敬老往往停留在口头上。这是两方面的表现。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



生:接下来,新闻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明的父亲”现身说法。



生:新闻的最后六段引用了专家分析,增强权威性,既谈了孝亲敬老的意义,也分析了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知易行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师:严正认为,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生:从家庭教育入手,从早着手,重视思想教育三个方面。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现在老师就这篇新闻给大家提几个问题。



师:请大家看新闻的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三段是“调查发现”,第四段是“调查还发现”,都是写调查发现的内容,为什么要分成两段?



生:第三段是写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第四段是写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这样分成两个自然段显得层次更加清晰,其实可以合并为一段的。



师:新闻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先是讲了调查的结果,也就是现状。接下是举事例,其实也是现状里面的。前面是数字概括说明,后面是具体举例。最后面是专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所以新闻的结构很明显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篇新闻引用这个专家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引用方式?



生:……



师:严正分析、严正认为、他建议,这些词语后面没有加什么符号?



生:没有加引号,是间接引用。



生:这篇新闻只引用了一位权威人士的话,没有深入社会,其他的人还会提出更多的想法。



生:这个专家是谈孝亲敬老,我们要谈自己的看法,所以,可以起个题目《我谈孝亲敬老》,《也谈孝亲敬老》。



师:你可以从这篇新闻中借鉴一些什么?



生: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



生:结构上也可以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问题的现状在这篇新闻中已经列举出来了,新闻中的专家只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部分,具体写作时可以把这个专家的话抽去,改成自己的看法。



师:不错。



生:还可以写成《再谈孝亲敬老》。



师:是的,可以写成系列文章:《谈孝亲敬老》、《再谈孝亲敬老》、《三谈孝亲敬老》。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观点,也可以把一个论点写成多个分论点。这个思路不错。



师:下面请同学分析第二篇新闻。



出示:《岳阳县17岁男孩带着痴呆母亲艰辛求学》



岳阳县17岁男孩



带着痴呆母亲艰辛求学



通讯员 胡栩 任言志 岳阳报道



今年17岁的陶星是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他善于交际,开朗大方,学习认真。然而,这个阳光男孩的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4岁那年,身患癌症的父亲早逝,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陶星和比自己大3岁的姐姐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3年来,姐姐在外打工养家,陶星则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打理她的饮食起居。



“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



3月16日中午,同学们纷纷去食堂吃饭了,陶星必须赶回家给母亲做午饭。家就在离学校500米远的新墙农技站公房,他一路小跑,两分钟就到了家。房门大开着,母亲不在。陶星问了邻居又跑下楼寻找,在马路对面一户人家找到了她。把母亲安顿在卧室,陶星到厨房做饭,地上有邻居送来的芹菜。一阵锅碗瓢盆的声响过后,一碗芹菜和一个炒蛋上了桌。陶星先喂母亲吃了药再吃饭。



除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陶星还得帮母亲挤牙膏,洗衣服等,甚至洗澡。自从父亲过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陶星全对母亲做了。“在家里,妈妈是个孩子,我是大人。”



饭后,母亲上完厕所回来,她尿湿了裤子。陶星又是拿衣服,又是倒水让她清洗。“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给妈妈洗澡总有不方便吧。”陶星说:“开始有顾虑,但现在习惯了。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给她洗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只有妈妈在才能安心读书



陶星母亲的病是后天得的,经常发病抽搐,陶星担心她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一直与她共睡一床。母亲一抽搐,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



这些对陶星而言都算不了什么,他最担心母亲在发病时摔伤。患病近20年来,陶母常常摔得头破血流,如今已是遍体鳞伤。“还在我小的时候,她发病倒在锅里,把左手煮熟了,只剩一个完好的手指。现在头上、脸上、腿上到处是伤。”



课堂上,陶星偶尔会走神,他担心母亲的病情。每次回家若没见着母亲,他就急得满世界找。今年2月27日傍晚,下着大雨,同学们都去晚自习了,可陶星不见了妈妈。他坐摩托车到处找,一直到晚上9时,才在离家老远的地方见到倒在水中的母亲。陶星说,只有妈妈在,他才能安心读书。



“多想叫‘妈妈’时她能回应我”



因为母亲生病,陶星从小就没有尝过母爱的滋味,加上母亲先天聋哑,陶星叫“妈妈”时她听不见也不会回应。每当看到同学的家长来给他们送伞,或者听别人叫妈妈,他总是羡慕得伤心。“我多么渴望叫她‘妈妈’时她能回应我,但我怎么叫她都听不见。”



谈话间,坐在对面的陶母突然用手摸了一下陶星的腿。陶星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妈妈对他亲密的表示。“若没有发病,我觉得跟妈妈呆在一起很幸福。有一次我在厨房炒菜,她突然从后面搂住我的脸笑,我很开心。她一个人坐着发呆了,我也会主动上去抱她,她很开心。虽然她不记得别人,但总记得我,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会切一半留给我。在别人面前,她还会指着我竖个大拇指,还打手语说我是她生的……”说起这些,陶星感到无比幸福。



贫穷不可怕,感恩最珍贵



父亲过世时,家里欠下了2万元债,姐弟俩所有的收入只有4320元/年的抚恤金和480元/年的低保金,迫于经济压力,姐姐弃学外出打工了。



面对拮据的生活,作为一家之主的陶星不得不省吃俭用。胶鞋进水,下雨天穿不得,他想为自己买一双新的,在地摊上,他与老板讲了十几分钟的价,还了两元,用18元买了一双蓝布胶鞋。他说,出钱的时候很心痛,18元够他和妈妈吃一个星期了。



陶星非常懂事,邻里也总是乐于接济他们。他和母亲的衣服都是乡亲们送的,新墙农技站的公房也是一位刘姓女士让给他们住的。卧室的家具和藕煤,厨房墙上挂的榨菜,地上放的芹菜,都是邻居送来的……用陶星自己的话说:“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我的家。”



有时放学回家,陶星还会在家门口看到一把芹菜或者一样好吃的零食,但他不知道是谁送的。邻里默默的关心,让身处贫寒的陶星深感温暖。他说:“爸爸是孤儿,靠着很多好人的帮助才得以长大,他在的时候经常教育我和姐姐要学会感恩。现在爸爸走了,又有那么多好人来帮我,我真不知道怎么表示感谢。”



(《潇湘晨报》2007-04-02 )



生:题目就是新闻的中心,而且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师:哪些字眼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生:“带着痴呆母亲”“求学”这些字眼显示:为什么他求学要带着母亲?为什么是痴呆母亲?



师:继续汇报



生:新闻的第一段,也就是导语点了题目,说明了新闻的具体情况。



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生:陶星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



师:再读一遍,感受一下,“然而”这个词显示什么关系?



生:转折。



师:前面说了陶星的什么?



生:说了他的个特点:善于交际,开朗大方,学习认真。



师: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看来,这样一个孩子应该是一个很……?



生:很幸福!



师:家庭……?



生:很美满!



师:这个“然而”就提示了接下来可能……?



生:会说他可能有不幸的遭遇。



师:这些不幸的遭遇的表现。



生:身患癌症早逝,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两万元债务。



师:“三重打击”让陶星“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师:再体会一下这个“然而”后面这句话:“这个阳光男孩的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里已经预示了什么?



生:可能反衬了陶星的经历很不容易。



生:陶星意志坚强,精神可嘉。



师:不错。



师:整个新闻的基调通过这一段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应该要写陶星如何克服困难,他的精神如何可嘉。



师:接着汇报。



生:新闻前面三个小标题都是用主人公的原话,更加贴切,更加吸引读者,通俗易懂。



师:这里加了引号,是直接引用。我们有一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同样一句话,直接听主人公说与听别人转述,你愿意听哪种?



生:直接听主人公说,更加真实。



生:更加可信。



师:所以,这里用陶星自己的话来做小标题,而不是通过记者的转述,就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可信。而且,这三个小标题都富含深意。



生:都是那一节的主题。、



师:第一节“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说明了陶星什么样的表现?



生:关心妈妈,照顾妈妈。



师:第二节“只有妈妈在才能安心读书”表现了陶星怎样的情感?



生:对妈妈的爱。



生:对妈妈的担心。



师:第三节“多想叫‘妈妈’时她能回应我”说出了陶星……?



生:说出了他对母爱的渴望与依恋。



师:所以,这三个小标题都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师:接着汇报。



生:第一节具体列举了陶星照顾妈妈的具体事例。



师:把这一节再读一遍,体会一下那一连串的动词。



生读。



师:哪些动词?



生:一路小跑,问,又跑,寻找,找到了,安顿,做饭,上了桌,先喂……



师:第二自然段的“还得”表现了什么?



生:很辛苦,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他陶星一人操劳。



师:第三段中“在家里,妈妈是个孩子,我是大人”,这句话读后是什么感受?



生:辛酸。



生:陶星很懂事。



师:好,接着汇报。



生:第二节第三自然段写了一人细节:晚自习时陶星不见了妈妈,他坐摩托车到处找,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他对妈妈的担心。



师:实际上整个第二节都是写陶星对妈妈的担心,但三个自然段写的内容并不是重复的。第一段是写……?



生:晚上担心妈妈。



生:第二段写他最担心母亲在发病时摔伤。



生:第三段写他上课时,也就是他不在家时担心妈妈。



师:第二段运用了一种什么叙述手法?



生:插叙。



师:插叙的目的是什么?



生:写出了陶母病情的严重。



生:写出了陶星照顾妈妈的艰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里插叙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生:陶星最担心母亲在发病时摔伤。



师:再读这一段,体会这里插叙的内容与这层意思之间的关系。



生读。



师强调:发病——倒在锅时——手煮熟了——只剩一个完好的手指——头上、脸上、腿上到处是伤。



生:说明:妈妈发病时摔伤是很可怕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陶星最担心妈妈发病时摔伤。



师:接着汇报。



生:第三节中,“每当看到同学的家长来给他们送伞,或者听别人叫妈妈,他总是羡慕得伤心……”,这里通过一件小事,说明陶星对母爱的渴望。



师:这里用的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谁跟谁对比?说对比准确吗?



生:通过同学享受母爱的表现来与陶星缺乏母爱的情形作比较。



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样写的重点是什么?



生:表现陶星对母爱的渴望。



师:所以,这里应当是用反衬的手法。通过相反的情形来渲染陶星渴望母爱的情感之浓。



师:这种反衬还有其他地方有吗?找出来。



生:第一节中“同学们纷纷去食堂吃饭了,陶星必须赶回家给母亲做午饭。”



生:第二节中“下着大雨,同学们都去晚自习了,可陶星不见了妈妈。他坐摩托车到处找。”



师:接着汇报。



生:我觉得第三节有点先抑后扬?



师:先抑后扬?为什么?



生:第一段写他见到同学享受母爱时的失落,第二段却是写他也有“感到无比幸福”的时候。



师:呵,还真有那点先抑后扬的味道。为什么说陶星会感到无比幸福?



生:因为陶妈妈也有特殊的表达母爱的方式。前面写了记者看到的一个细节,后面通过陶星叙述。陶母虽然只有婴儿般的智力,但她的母爱却是伟大的。



师:你读得很细心。继续汇报。



生:第四节第二段写陶星生活节俭。



师:具体的内容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包含了几层信息?



生:首先是为了讲两块钱价,他与老板讲了十几分钟。



生:第二层信息出钱的时候他很心痛,舍不得。



生:第三层信息是他和他妈妈一个星期只要18元生活费就够了。



师:你呢?



生:18元吃一天还差不多。



师:与你一对比,显得陶星?



生:生活节俭的程度不是一般的节俭。



师:继续说



生:陶星非常懂事,通过“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我的家”表现出他懂得感恩。



生:我们应该学习陶星的精神。



师:就这一点,你准备拟一个什么作文题目?



生:《学习陶星有感》



师:不错。我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新闻的开头是怎样写的?



生: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这个人的特点、个性、背景、性格、事迹。



师:你们写人一般首先写什么?



生:外貌。



师:是不是一写人就要讲外貌?



生:不是。



生:因为这篇新闻旁边可能贴有一张照片。



生笑。



师:那么这篇新闻给你什么启示?



生:写人不一定要写外貌,主要是要写人的个性特点。



师:总结一下陶星的特点。



生: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孝心。



师:生活上面他是怎样做的?



生:勤劳俭朴。



师:新闻一开头就说陶星是一个阳光男孩,说明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心态是怎样的?



生:积极乐观。



生:最后他还具有感恩的心。



师:对,他懂得感恩。



师:大家写《学习陶星有感》时要注意什么?



生:拿自己的情形与陶星作对比,查找自己的差距。



师:什么样的差距?



生:我还不会做饭,陶星还要做饭给妈妈吃。



生:我一个星期花费一百多元,陶星跟妈妈一个星期生活费只有18元,



生:陶星连一双18元的鞋子都舍不得买。



师:你的鞋子多少钱一双?



生:他的都是名牌,三四百元一双的。



师:哦。是有差距。



生:这个快够陶星母子吃一年了。



生:我家里比陶星幸福多了。



师:那就更应该……?



生:好好学习,懂得感恩?



师:感谁的恩?



生:感父母恩。



师:怎么做?



生:……



生:给父母磕头



师:那好,我们接着请同学汇报第三篇新闻的学习成果。



出示:《郑州大学布置寒假作业要求学生给父母磕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41:15 | 只看该作者
郑州大学布置寒假作业



要求学生给父母磕头



商报讯 (记者曹帆通讯员李在滨)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郑州大学一学院布置寒假作业:回家给父母磕头。这样的作业你会完成吗?



学校:让学生磕头感恩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这不是为难学生,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武东晓说,学生也可以不磕头,鞠个躬也行,重要的是有颗感恩的心。



学生:磕头 会让父母尴尬



“都啥年月了,谁还好意思给父母磕头啊。”旅游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虎磊说。



该院大二女生张艳丽说,磕头会让父母尴尬,而且也磕不出什么亲情。“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春节回家也会帮妈妈做家务,这比磕头实际多了。”



记者在郑大随机调查了20名学生,只有1人表示会为父母磕头。



争议:磕头有没有必要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磕头”作业是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办法。“磕头拜年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应该保留下来。学校这样做,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



“让学生磕头?没必要吧!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河南大学民俗专家梁国民说,“如果我的孩子给我磕头,我会觉得很别扭。”



梁国民说,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但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河南商报》2007年01月23日)



生:导语用反问:“这样的作业你会完成吗”设悬念,引人往下看具体内容。



生:运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新闻层次分明,脉胳清晰。



生: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比如第二部分举例——该院大二女生张艳丽的话说明学生认为“磕头会让父母尴尬。“记者在郑大随机调查了20名学生,只有1人表示会为父母磕头”,说明学生不愿意做这种作业,接受程度相当低。



生:第三部分让专家说话,证明磕头有没有必要。



师:磕头有没有必要?



生:……?这里没有明确的观点。



师:所以,是证明吗?



生:不是?



师:只是说明对磕头有没有必要还存在着争议。这里有几方面的意见?



生:两方面,一方面认为磕头是传统文化应予保留,这是支持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反对者认为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师:这里也引用了校长的话,表明了校方的原话,说明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并不接受。原因是什么?



生:这种形式会使父母尴尬,不好意思。



生: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不如用做家务的实际行动来感恩。



师:刚才说了,我们跟陶星有差距,要向陶星学习,要向父母感恩,感恩的形式有认真学习,帮做家务等,还有这种磕头。在你们的心目中,磕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生:男儿膝下有黄金。



生:祭奠祖先时要下跪磕头或或者鞠躬,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生:在传统文化里,磕头还是奴才对主子对达奴意的一种形式。



生:我们是父母生的,磕头也可以。



生:我们这个时代,不流行这种形式了,最多是鞠躬。



生:我觉得磕头有点封建的味道,回到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威、专制时代。



生:无所谓啦,要我磕就磕吧。



师:你没有自己的主见?



生:磕头,也太不时髦了。



师:那你说时髦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



生:给妈妈买一身少女装。



生笑。



生:写几千字的文章。



师:这最时髦?



生:多和父母在一起,交流、沟通。常回家看看!



师:你们觉得孝敬父母的形式有几类?



生:两大类,一类是实际的,干干家务、买身衣服、买个礼物……,一类是形式的,诸如磕头、鞠躬之类。



师:我认为,要孝敬父母,首先是要懂得父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他们的艰辛。第二是要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第三是明白父母对你的希望,尽可能完成他们的心愿。



师:你们命了一些什么样的作文题?



生:《感恩?磕头?》



生:《感恩=磕头?》



生:《这就是感恩?》



师:怎么老是问号?我出个题:假如你是这个大学的学生?你会怎样完成这项作业呢?试展开你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以《磕头记》为题,描写你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与具体情形。



师:这个题目怎么写?



生:校长为什么不给我们做个示范?



生:我们有叛逆思想就是不完成!



生:……



师:对,这个题目着重于心理描写。



二、完成材料作文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学习三篇新闻作品的阅读成果,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非常不错,与老师的分析的结果差不多。下面,请大家结合这些新闻作品,从《我谈孝亲敬老》、《学习陶星有感》、《磕头记》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注意紧扣材料,注意一气呵成,写完后以默念方式进行修改。



生作文。



生互评互改。采有量表:







三、展示优秀作文



磕头记



肖普山



寒假了,整个大学校园都沸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清点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他坐在长椅上,双眉紧蹙,望着寒假作业有些不知所措,纸上印着大大的几个字:“学会感恩,为父母磕头。”



“哦,磕头!这是什么破题?”他小声嘟囔,两个陌生的字眼,大概是尘封百年的文物了。“真是的!为什么老师不示范示范?自己不做,只会给学生出难题。”想到这儿,他又恨恨地骂了一句。



不过,一年的求学,让父母的面孔也有些模糊:双鬓的白发,眼角的皱纹……,还有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风雨中接送的身影,失败时鼓励的话语……,这些都支持着他走入今天的校园,感恩是对那份深情最好的回报。怎样感恩?磕头?磕头!不,这也太尴尬了,再说……



老校长拄着手杖,审视着校园一草一木,目送着学子们远去。



“你怎么还没走?有事吗?”



“哦,校长!”他犹豫说还是不说,若说了校长会怎么想?“校长……你……看这作业!”他小声地说着,不敢正视校长的目光。



“哦,给父母磕头呀!这有什么不好的!学会感恩呀,这可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呀!”



“但那也太……”



“没什么,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快回家吧!”



感恩,人之常理,磕头却似乎太伤自尊了吧!或许,做做家务会更好?我到底该怎么办?



夕阳映红了整个校园,把他的身影拖得老长。他猛一抬头,抓起被汗水湿透的作业,提起行李大步向前走去。走到家中,一定给父母深深鞠上一躬——不是磕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评议肖普山的这篇《磕头记》。请小作者自己朗读。



生:他以第三人称写作,场面描写很优美。



生:可是,他最后没有磕头。没有完成这项作业。



师:磕头记这个题目行吗?



生:记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重点放在心理描写上,所以应该是可以的。



生:主人公与校长的对话如果每一句都单独做一段似乎更好。



师:同意!



生:结尾似乎太快,令人还来不及思考他就鞠完躬了,根本就没有说为什么。



师:那应该怎么办?



生:前面写了主人公犹豫不决,这里一下子就做了不磕头的决定,应该把理由说出来。



师:对,这样更好。请小作者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再作进一步的修改。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胡定之的这篇《磕头记》,看看与肖普山写的有什么不同。



磕头记



胡定之



这校长也真是,刚刚开学,才第一个寒假耶,就让我们“行大礼”——给父母磕头。



任务一布置,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小A说:“这校长也真是封建,拜托,现在可是社会主义世界咧!还要磕头,郁闷!”成绩较好的小优说:“我就是不磕,哪怕他按着我的头让我磕,我又没对父母犯错误,凭什么嘛!”而一直徘徊于下游的BB 便说“反正爸妈也封建,磕就磕呗!”爸爸是法官的小O扶了扶眼镜说:“我才不干,我要把学校告上法庭,他们侵犯我们的合法权益!”……



回到家里,我轻轻地喊了声:“爸,妈,我回来了!”妈妈走了出来,说:“回来了!”看见母亲眼角的鱼尾纹和脸上随着岁月流逝泛起的“涟漪”,我不禁有些心酸,跪?不跪?我不断地问自己,想着一直在心中建起的“不跪金字塔”,我忍住了。



我随着母亲走进了厨房,“听说你要回来,你爸特地到市场上去买了你最爱吃的腰花,现在,正在做你爱吃的片片鱼呢!”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厨房里蒸汽腾腾,他不时用手揩着头上的汗,又不时擦着溅在手上的油,厨房里香气四溢。我这里真想跪下来,给父亲磕个头,但我又忍住了。



在香气腾腾的钣桌前,父母不时往我碗里夹菜,“之,快吃,这可是最爱的腰花哦!”“还有这,鱼肚皮上的肉!”“这里,萝卜条。”……我被幸福笼罩着,而心中的“不跪金字塔”的砖头也在一块块地往下掉,一块,两块,三块……,我终于忍不住了,终于泪潸潸地在父母诧异的目光中跪下了,那一刻,是一种轻松,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自在……



开学了,小A、小优、BB、小O告诉我,他们都跪下了,不是压迫,而是看到了父母日渐苍老的脸上岁月雕刻的痕迹,终于控制不住,将压在自己心中最底层的石头迸发了出来,跪了下来,因为,我们发现父母的眼睛不再清澈,父母不再年轻。对父母说爱,不要等到一千年以后。小A说:“是父亲那如枯树般皱折的手融化了我心中的坚石。”小优说:“是母亲那双浑浊的眼睛射穿了我心中的坚石。”BB说:“是奶奶那件单薄的上衣包裹住了我冰冷的心。”……



跪与不跪,尽在屈膝的那一瞬。



师:请大家评议。



生:通过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她的关爱。



生:通过“忍着,又忍着,终于忍不住了”很清晰地展示了其心理斗争的艰难过程。



生:前后以同学们的观念的转变进行照应。



生:“一直徘徊于下游的BB”不知所云。



师:有同感。



生:爸爸是法官的小O扶了扶眼镜说要把学校告上法庭,很生动,人物语言符合他的家庭背景,写出了小O面对作业的冲动。



师:冲动?



生:对,思维冲动!



师笑。



生:第四自然段中,“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厨房里蒸汽腾腾,他不时用手揩着头上的汗,又不时擦着溅在手上的油,厨房里香气四溢”这一句话有点层次不清,把厨房的景象与父亲的忙碌杂在一起,就当改为“厨房里蒸汽腾腾,香气四溢,父亲忙碌着,不时擦头上的汗和溅在手上的油。”



师:不错。



生:倒数第二段“心中最底层的石头迸发了出来”和“对父母说爱,不要等到一千年以后”有那么点儿感觉,但词不达意,读上去总有一点儿不舒服。



师:对,是有些词句不准确,而且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准确,有时候整段文字逗号到底。也请小作者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再作进一步的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也要认真作修改,尤其是要学习两位同学作文的优点,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



师总结:今天这次作文课,我们首先对三篇新闻作品进行了“批读”,《我谈孝亲敬老》着重于“评论”青少年孝亲敬老知易行难的现象,《学习陶星有感》的重点是谈同学们对陶星事迹的“感想”,《磕头记》则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去“演绎”一段故事或者心路历程。“批、评、感、演”四个方向是我们采用新闻作品(一切文字作品)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请同学们从今天起坚持每天剪一篇新闻,加以“批读”,并从“评、感、演”三个方向自拟文题进行作文练习。剪报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如果长期积累,坚持训练,效果将会出人意料!



师:谢谢大家,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