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魏书生 找准人生坐标
2003年12月6日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莅临我市讲学,上午作专题报告,下午上教改示范课。魏书生的莅临犹如一缕春风,在中山教育界掀起了阵阵波澜,如一场春雨荡涤了不少教师的灵魂,让他们在这场洗礼中净化自我,认识自我。
魏书生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去年12月上旬到现在,三角中学就有计划按步骤的开展了“走近魏书生”的系列活动。让教师们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科学的态度去了解魏书生、研究魏书生并学习魏书生。活动分四个环节(一)观看录像,认识魏书生;(二)专题学习,研究魏书生;(三)开讨论会,研究魏书生;(四)提升自己,学习魏书生。
12月上旬,学校首先组织行政以及骨干教师观看了魏书生的专题报告和教改示范课录像。2004年新学期,教师集中的第一天理论学习,学校就专门组织全校教师观看魏书生的专题报告录像。看完录像后,不少教师赞不绝口。有一位老师说:“以前总觉得魏书生身上罩着一层的神秘的光环,想不到他那么朴素平和亲切,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也正因为如此,老师们都迫切地想了解他,接近他,为他身上的那种难以言说的魅力所吸引。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网上点击最多的也是“魏书生”三个字。不少教师还购买或借阅魏书生的有关著作,如《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语文教改漫谈》等书籍,充分领略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语文教学等方面进行的大胆试验、积累并总结出的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的经验。
学校教研室还印发了魏书生的育人和教书方面的经验材料。如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和班级管理经验等,让教师全方位认识魏书生。
在学校举行的“魏书生研究会”上,教师纷纷陈述自己见解与体会,下面摘录其中一些:
“魏书生是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且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尽管他兼任近40个繁忙的社会公务,但他仍然坚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这可谓敬岗爱业的典范呀……”
“魏书生的做人哲学最为感人。魏书生说,做人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把平平凡凡的工作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听了魏书生的话,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见异思迁,得过且过。要像魏书生一样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取得成绩……”
“一直以来,我都没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有多伟大,多重要。可魏书生说,对老师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你觉得它最光辉,好好爱它。爱到深处,爱到深处是无我;爱到深处,才有了学问;爱到深处,才得到了更踏实的乐趣。这一番话,感人肺腑。现在的我,即使暂时还没有达到魏书生同志认为‘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的境界,起码不再觉得‘工作是受罪,生活是痛苦’。我会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从工作中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
“以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精神萎靡不振。听了魏书生 ‘做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的一席话后,我很有感触。魏书生说,只有热爱,才有奉献,人应该广泛地爱他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他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他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只有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才会自觉的去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有了成绩,对社会才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
可以这么说,“走近魏书生”让三角中学的教师们开始学会在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魏书生同志常说:“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 魏老师总在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他把读书、写教学日记、搞教学科研当作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用一颗平常的心,高高兴兴地做平凡的事,把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当作生存最幸福、最快乐的,他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魏书生在报告中说,他把自强放在第一位,育人放在第二位,教书放在第三位。他认为,教师必须要自强,要管理好自己。通过管理自己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通过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要正确处理好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管理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关系,发现自己的上进心、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些种子萌芽,通过浇灌、扶持、让它长粗、长大、长壮,成为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旋律,你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就守住了自己的快乐阵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魏书生就是这样,他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这一切,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教育家独有的魅力和风范,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努力的人生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