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教研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09: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欣赏学习  依托SOLO理论 构建和谐课堂
──初中历史与社会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涂英
摘 要:历史与社会中考越来越突出能力的考核,而能力的核心是学生认知水平。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与中考能力要求不匹配等问题,以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情景引入,激活学生单一认知──讲练结合,建立学生多元认知──合作探究,完善学生关联认知──思维迁移,发展学生拓展认知──归纳小结,巩固学生认知结构”,期望对教师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切实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有所帮助。而SOLO分类理论的引入,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课前做好累积的加法,课上做好40分钟的减法,课余做好师师互动的乘法,除去“眼界”障碍。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教学模式;历史与社会  



一、缘起──2012年中考第30题引发的思考



刚带完2012届毕业班,回想今年的中考,同学们都反映试卷难度不大,但得分不高,尤其是第30题。据杭州市普通教研室统计,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45,为本次考试得分率最低的一道试题(杨志敏:《2012年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2012年9月18日杭州市九年级复习研讨会)。这道题真的很难吗?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09:55:21 | 只看该作者
图5是我国某地区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对人类活动的描述,与甲区域相符的是           (    )(2分)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B.摇橹撑船访亲友,吊脚楼里叙家常
  C.蓝蓝天上白云飘,地上羊群马儿跑   D.冬暖夏凉住窑洞,层层梯田勤劳动
(2)请举出甲区域和乙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一例。(2分)
(3)分析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4分)
此题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黄河流域示意图”作为载体呈现,考察学生对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注重对学科内容的迁移运用。
第⑴小题涉及的考点为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内容:“能够运用统计图表或文字资料,说明各地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学生要解答该题,必须调用多种知识元素进行整合:首先要从地图上判断出“甲区域”是黄土高原,再针对黄土高原独特自然条件下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选择合适的文字说明。由以上分析可知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关联结构知识水平。
第⑵、⑶小题涉及的考点是“能举例说明世界和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能通过图表或文字材料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当地所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现象、原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需要用九年级第二单元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解答。第⑵小题若是列举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各一例,就是一个单结构知识水平的题,但与地图一结合,就上升了难度,变成考查学生关联知识水平。第⑶小题由环境问题的表象去探析原因,并要求提出解决的办法,属于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过程,需要用到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知识去回答,也属于关联结构。由表1不难看出,本题仅为中等难度。
表1  2012年杭州市高中招生考试历史与社会双向细目表(第30题)
题号
分值
章节
知识
能力(SOLO分类认知水平)
U
M
R
E
30-1
2
(七)4
人类活动
30-2
2
(九)2-2
环境问题
30-3
4
(九)2-3
可持续发展
P:前结构,U:单一结构,M:多元结构,R:关联结构,E:拓展抽象结构
在阅卷时,许多老师也感叹:“如果学生知道这是黄河流域示意图,判断出了甲区域是黄土高原,题目就简单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失分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的思维水平大多还停留在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层次,这与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无关系。
我们相当一部分九年级老师习惯应付中考,而不是研究中考,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教材、揣摩中考意向、猜题押宝上,课堂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尽管也有一些老师结合时事热点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并且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但仍然脱离不了“划知识点──巩固练习──中考拓展”的教学模式,而且师生达成一种默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出示材料,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完整,教师报答案,生圈画,记答案。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总认为──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不就是在课本上抄答案吗?学历史与社会就是圈画、记笔记,教历史与社会就是勒令学生在课本上圈画、记笔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正因为如此,面对越来越注重知识迁移、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性强的中考题,许多学生仍然不知如何下手。
因此笔者希望以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口警钟须长鸣》,改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课堂。
二、依托SOLO分类理论构建和谐社会课堂的策略与实践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入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理论,是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Biggs)首倡的一种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而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学生的学习成长必然要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从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再发展到“质”的跃迁,而且这种飞跃和质变是“螺旋上升”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都是由量变达到质变,每一次飞跃,对这种知识的认识便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根据思维能力所呈现的递进层次,制定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知识量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solo”进行一些了解,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评价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诊断,确定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个人的学习规划,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笔者在进行《人口警钟须长鸣》的教学前为学生播放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报》,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完成任务单(见表2)。
表2  《人口警钟须长鸣》任务单
我收集的信息
人口特点
影响
对策
学生把他们的回答写在任务单上,笔者收集起来后按SOLO分类评价标准分成五类,告诉他们这五类评价在思维能力层次上的差别。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视频内容,用学生的话说:“我不知道。”或者被视频中的无关内容、大篇幅的语境和语义、图表所迷惑、误导,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差;或有结论却没有证据。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只能点到问题中的单一点,马上回到问题的结论,如“人口数量大──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等,但分析不了问题中各信息的相关联系,即“我知道了一个方面”。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评价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能列出多个知识点,或者他们提出了一个观点,而且给这个观点找到了两个以上的论据。如:“人口数量大──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独立,毫无关联。只找到了珠子,而没有找到穿珠子的线。即:“我知道了重要部分的大多数。”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综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能够将问题的多个要点,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分析出了相应的影响。这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并能把它表达出来,即:“现在,我看到了它们是怎么联结在一起的。”但是回答到第四层次的学生并不多。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并能将之理论化,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层次,只有在不断地练习、总结、再练习的基础上,不断构建知识框架,才能达到目的。即:“我明白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使用。”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同时笔者告诉学生,SOLO评价是对学习反应的结果进行分类,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类。SOLO分类的本质具有层次性,前三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量”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则注重理论思维“质”的飞跃。大家面对新任务时,都需要经历每一个水平,他(她)可以使用完成先前任务的经验,帮助自己在另一相关任务中从一种反应水平过渡到另一种反应水平,前一种水平的发展是后一种水平发展的基础。
这一活动由浅入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初步明白了思维能力层次是怎样划分的,以及自己的差距在何处,学生有了自主提高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抓把泥土试试风──利用solo理论  制定学习目标
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薄弱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生的自然情况本来就比较复杂,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我校学生在人文素养、知识拓展、综合运用等方面与城镇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把握好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使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其内容属于国家对初中学生的最基本要求。由于课程标准的表述较为简略,我们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提出怎样不同的要求。因此笔者利用SOLO分类理论对现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细化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是严格依据课程标淮制定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达到;B级和C级要求较高,可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具体的划分方法如下:
A级:相当于SOLO理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力图从多个方面知道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基本历史史实、历史观点、历史时间发展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文地理概况,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和运用基本的历史与社会学习和研究方法,领悟和反思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呈现方式上,本层次通过行为动词和知识内容的描述来呈现。
B级:相当于SOLO理论第四层次。要求学生力图理顺不同的史实、观点、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呈现方式上,本层次通过设计具体思考题来呈现。
C级:相当于SOLO理论第五层次。要求学生力图从理论的层面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究、解释历史与现实。在呈现方式上,本层次通过设计具体的思考题来呈现。
如《人口警钟须长鸣》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有: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形势。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笔者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将其细分为如下三部分:
A级: 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描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及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
通过图表分析,说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B级: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材料、打擂比武,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认识人口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正确性。
C级: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现实问题。
借助SOLO分类理论把教学内容细化后,笔者发现,不但自己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晰了,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知道哪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逐步提高的。
(三)牵着长线放风筝──依托SOLO理论,构建和美课堂
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前结构层次到中考所需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层次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是否可以构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不仅有“量”的积累,也能尝试到“质”的飞跃?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情景引入,激活学生单一认知──讲练结合,建立学生多元认知──合作探究,完善学生关联认知──思维迁移,发展学生拓展认知──归纳小结,巩固学生认知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力图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1.情境引入,激活学生单一认知
片段1:算一算──人口数量大
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算一算):我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如果手拉手排成一列,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赤道的长度约为4万千米,每个人计为80厘米)
生(计算):1370536875×0.8÷40000000≈27.4圈
师:这一计算结果说明了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
生1:人多
生2:人口总量大
师(补充强化):我国总人口数相当于美、英、法、澳、意、加、日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2倍,超过了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洲的人口总和。由此可见,我国人口的第一个特点是──
生(齐答):人口数量大。……
“SOLO”的“单点结构层次”,对应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感性阶段”。感性阶段,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环节。针对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及其阅历十分有限,需要足够的信息“量”,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强化。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还要在针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努力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人口警钟须长鸣》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针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特点,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来激活学生的单一认知。
2.讲练结合,建立学生多元认知
片段2: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把下表补充完整。
人口问题
材料一中的图表
问题表现
数量问题
图1
图3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快
质量问题
图2
师:图1反映的是数量问题,从图表中看,我国人口的数量存在什么变化?
生1:人口增长快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1:从图表中,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亿到2005年的13亿,增长迅速。
师:还有谁有不同看法?
生2:应该是人口数量大。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2:题目要求是数量问题,我国2005年人口达到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是人口数量大。
师:说得很好,我们做题时应该先看问题,看清问题问的是什么再做题。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生4: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快。
师(追问生4):你怎么知道我国人口增长不快?
生4:从图上看,我国人口1978年近10亿人口,2005年13亿人口,27年间增加了3亿,年平均增长10000万人,只能说明每年新增人口多。而且上一次我们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时,有一个数据我还记得,我国近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低于1.5%,我国是一个低生育水平国家。
师:阅读材料非常仔细,回答得也非常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遇到图表类型题目时,我们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生:看完问题看图表,先看标题再内容;横看竖看找异同,注意数据要比对。
师:那好,现在大家就按这样的解题思路继续完成图2、图3 ……
“SOLO”的“多点结构层次”,对应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知性阶段”, 是感性认识的延伸与升华,需要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信息中依据教材知识,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具体的信息按照相关分类进行排列梳理。因此,在《人口警钟须长鸣》的知识点(我国人口特点)教学结束后,安排几道巩固练习,并注重解题方法的渗透,以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认知。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建立学生多元认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必须始终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能够体现能力培养的梯度性。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掌握和积累这些解题技巧对于中考来说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合作探究,完善学生关联认知
片段3:舌战群儒
【辩题】观点一:人多,好办事    观点二:人少,办事好
【规则】
1.各小组选定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准备充足论据,推荐一人为代表上台摆“擂” 。
2.“擂主”摆明观点,台下成员攻“擂”。
3.“挑战者”自由发言,无须举手。
4.“擂主”在规定时间内无言应战,宣告挑战成功,诞生新擂主──攻擂成功的“挑战者”。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3分钟后擂台比武开始:
生1(擂主):我们组的观点是“人少,办事好”。因为人少,意见容易统一,办事效率就高;而人多了,消耗的资源就多,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约1100万,会消耗增产肉类的45.6%、增收粮食的48.5%、增产布匹的40%、新建城镇住房的30.7%、新设医院病房的35%,这样不利于资金的积累,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一句俗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可见人少办事好。
生2: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观点(师生大笑)。“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并不是因为人多造成的,而是因为不团结,对方辩友在偷换概念。我方的观点是:人多,好办事。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依靠人海战术,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最终将日本人赶出了中国的土地。俗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也说明了人多,好办事。
生1:我还是认为人少,办事好。比如我们学校,以前学生多,一个班40多人,老师只能关注前30%和后30%的学生,对我们这些处于中间的学生难以关注。但现在我们班只有25名学生,老师批作业的时间少了,关注我们的时间多了,有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
不从心,每位同学既要打扫值周区域,又要打扫教室,常常会占用早自修、午自休的时间,所以我还是认为人多好办事。
(生1无言,同组)生3:值周工作做不完,与人少无关,主要是有些岗位安排人太多,一些同学浑水摸鱼、拖沓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影响值周工作的完成。
生1:人口太多,会造成土地资源紧张,如我国有13.7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约1.43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所以还是人少好。
生2:如果人少好,那么新加坡、日本、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要鼓励生育?他们就是因为人太少了,缺乏劳动力和国防后备力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所以在那些国家男子只要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都必须服兵役,甚至有些国家还有娃娃兵;而在我们国家,由于人多,兵源充足,并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去服兵役。所以我认为:人多,好办事。
(生1哑口无言,按规则换生2当擂主,辩论继续)
生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思想就多,众多的思想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完善。
生4:人一多,一件很难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应该听谁的,争吵不休的话,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生2: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长大后就可能像前面材料里提到的陈先生一样,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稍微有个什么事连商量的人都没有,难道人少,就能办好养老的事吗?……
学生辩论非常激烈,短短几分钟,高潮迭起,尽管有些观点比较肤浅,甚至盗换了概念,但他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评判、分析社会现象,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逐步完善关联认知。“SOLO”的“关联结构层次”对应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理性阶段”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串联起来,逐步走向理性思维,认识水平从现象向本质开始过渡。
4.思维迁移,发展学生拓展认知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激荡后,学生已经对我国人口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影响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我又设计了1道习题,对“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材料一                                                    材料二  
⑴近二十年来,深圳人口出现了什么变化?请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⑵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深圳面临的问题,解决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的人口形势,分析变化原因;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找到解决对策。只有少部分同学可以由前面的题目和审题,发现其中的玄机(深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达到了拓展抽象结构层次。“SOLO”的“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对应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认知阶段的“理性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认识水平从现象升华到本质的最高阶段。教育心理学指出:“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达到某一程度时,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如果要达到拓展抽象结构层次,在组织教学时,就要在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逐步走向理性思维,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发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而运用科学理论探究、解释现实问题;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反思思维过程、知识点、解题技巧,加强综合联系。
5.归纳小结,巩固学生认知结构
在课时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你今天有哪些收获?或你学到了什么? ”与学生共同归纳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人口警钟须长鸣》这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形成板书,以巩固学生认知结构:
三、课堂实践的反思
人口警钟须长鸣
SOLO分类理论反对浮光掠影式的表层次学习,鼓励追根问底式的深层次学习。而依托SOLO理论构建的历史与社会“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本,追求认知过程的和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彰显,师生共同构筑起“学习共同体”。其中单一认知与多元认知是新课学习的基础,关联认知是新课的目的,拓展性认知是新课的追求。既然好的学习对应好的学习方式,那么,好的教学就应当是促成好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这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又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质量观。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付出足够精力和耐心,做好加减乘除。
1.课前做好累积的加法
SOLO理论提示我们,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对情境的分析理解有赖于必要的知识,这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需引导学生向“关联结构层次”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迈进,这个过程即知识的建构过程,它关系到学生的后继发展。因此,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分析,剖析其中的知识内容与认知水平的实际要求,将“知识”与“能力要求”对应整合,并将其“问题化”。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课前做好累积的加法。
2.课上做好40分钟的减法
大部分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师讲课往往喜欢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什么,乐于“节外生枝”,唯恐讲授不全面。“少则得,多则惑。”试想,在课堂上,学生总是被老师“灌”得满满的,“喂”得饱饱的,哪有空间悟得自己的东西?哪有时间探究自己需要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悟,我们老师就要做好减法──每堂课闭嘴15分钟,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和自由控制的时间,留下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
3.课余做好师师互动的乘法
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的组成是多样的,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整体设计等方面也有不同,因此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相学习,从而丰富自我,举一反三,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4.除去“眼界”障碍
“眼界”决定着生命的高度,“眼界”决定着发展的前景。有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长年从事九年级教学,俗称“把关老师”。他们一般连续几年中考成绩优异,带毕业班的经验丰富,具有自身优势,如果以此傲视群雄,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短暂的优势则会堕落为长久的劣势;如果不能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坚持老一套的话,优势就会沦落成“忧师”。
参考文献:
1.黄牧航:《SOLO分析法及其应用》,《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12月总第72期
2.胡春晓:《依托SOLO分层评价法实施有差异的历史教学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12月总第72期
3.戴羽明:《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历史复习教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09期
4.严长宜:《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考试周刊》,2011年第13期
5.吴颖惠,宋世云等:《初中学校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6.许传利:《教育细节的深度与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