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改革
    摘要: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形成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框架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等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彰显出其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知识建构;创新;改革。
创新点: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联,信息技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并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着[1],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米因斯(B. Means)等对革新教学的特点做过归纳[2]。米因斯是从教学策略、讲授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对革新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特点做了对比,
从表中看出信息化教学体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合作者,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教学支架,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建构。但也要批判地利用信息资源,要“扬弃”,而且还要避免“萨盖现象”的发生。
下面举几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例子说明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一)概念的知识建构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如果单是说教性的讲授,学生只能会通过观察、想象等方法进行学习,有的能理解,有的似懂非懂,靠记住概念后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渐加以理解。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进行概念的知识建构。
    例如:什么是化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进行逐步探究:播放水分子、氧气分子的视频,水分子被破坏成原子的动画模拟视频,探究出要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化学;拿出金属镁条并点燃,探究出化学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出示铁中加入了铬、镍的不锈钢尺子,探究出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组成;展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钻石和石墨结构视频,探究出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结构;做一个蓝花变红的小魔术,探究出化学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将用信息技术处理的化学概念展现在大屏幕上。通过以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建构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概念。
(二)规律的知识建构
无论哪门课程的学习,都要充分挖掘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并将其融合到概念、定理、规律、记忆、阅读、写作等方方面面的教学之中。下面就语文的语法课程实践进行一下研究。
展示PPT课件“枝繁叶茂的树”(素描)。将枝繁叶茂的树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示:1.枝叶部分(提问:这是什么?);2.主干部分(提问:这是什么?);3主干枝叶共存(提问:这是什么?)。在回答1时,有的同学回答是地图,有的同学回答是扇子等;在回答2时有的说是路,有的说是河流等;最后将 1和2合起来的图形3展示给学生,他们才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展示“年轻的要起祖国的”,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在展示“我们担负重任”时提问:你理解这句话吗?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年轻的我们要担负起祖国的重任”,学生又恍然大悟。最后总结“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虽然学生已经对规律性知识进行了建构,但我们还是要告诉学生“万里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我们不仅学习好语法,还要善于表达,不仅学习字词句,还要学会写文章。接着展示PPT课件:小树(素描)、大树(素描)、各类树(彩色)、自然界的各种花草树木河流山川(视频)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39:07 | 只看该作者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在学校时间很多,很难用较多的时间走到社会去体验或调查研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学生就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既能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刻苦勤奋学习,提高学生的直觉性、质疑性、洞察力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创新意识。下面就举两个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示例:
(一)创新学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引言导入新课,显得过渡自然。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创设的情境就与以往大相径庭。
例如,人教版思品八年级下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二课时“财产留给谁“这节课,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可播放“廉租房继承权引发姑侄纠纷”案例视频,学生看完后会产生很多思考:该案例需要知道哪些法律词语或知识?这节课应该怎样学习这些法律知识?下一步,就是通过阅读思考、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怎样学习这些知识。一改以往的“我们要学什么,接受学习”为“我们应学什么,学会学习”的新的学习模式。
(二)激活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都有善于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哪门课程,都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去震撼学生、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教学,可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去体会地震带来的灾难、车祸猛于虎、水火无情人有情等,也可通过播放科教片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泥石流的产生过程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学习活动小组提交的三个防震减灾设想:第一个设想是,在寝室将空啤酒瓶倒扣在铁洗脸盆上,大家就可以安心地睡觉,既保证了睡眠,又能在地震一开始就被惊醒。第二个设想是,建造防震房。第三个设想是,利用震前磁场的微弱变化制作一个震前报警器,再将报警器与地震区域的所有人的手机联系起来,做到提前预防。种种创新办法、理论设想都能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被开发出来,即使是离奇的,甚至是荒唐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即是从这里起航。从设想、讨论、失败、改正到试验成功,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大大激活。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利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智力发展水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在很多时候胜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不仅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化难为易,获取知识,有利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血液循环”一课,无法将真实的循环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即使配以标本或挂图加以说明,因其只是一些静态的或称死板的教学道具或图形,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比如采取PPT教学模式可让学生看到体内的血液循环情况:如血液是如何流动的,方向如何;动脉血是如何转化成静脉血的,静脉血是如何转化成动脉血的;哪部分是体循环,哪部分是肺循环。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虚实互补,集声、像、字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犹如亲临其中,得到体验,易于理解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39:11 | 只看该作者

再如,在失重状态下,如何测量物质的质量?在失重状态下,能否出现单摆现象?在失重状态下,旋转和不旋转的陀螺受到同样的外力时运动状态是否一样?在失重状态下,表面张力有多神奇?因为我们不能直接去体验,如果只是说教,一方面很难理解,另一方面也很难让人信服。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神十飞天视频与动画模拟,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的王亚平太空授课,就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优越性。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包括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提供对附加学习资源的接触;满足多种学习风格的需要;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来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者能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学伴和专家展开交流等。[4]“在技术丰富的环境中我们必须记住教育的焦点是学习和教学,而不是技术本身,因为技术仅仅是表达教学的工具。关键不在于技术设备有什么用,而在于怎样来使用这些技术。”[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创建与更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逐渐得以彰显,并将发挥出其强大的引擎动力,带动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使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7: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