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优秀参赛论文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3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优秀参赛论文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本文阐述了课堂教学提问的意义、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提问法;语文;教学;应用
一、提问法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非一种始于今日的新的教学手段。从先秦教育家的教育著作中,特别是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提问法的成功运用。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课堂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是提问的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教学,其课堂提问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且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提问的形式多半以问话、对答的形式出现,其间即包含着提高学生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素质的任务。善于说和听正是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学生答问的言语表达看,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作我国传统的提问法在几千年的教学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了。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可疏通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37:38 | 只看该作者

(一)激趣问
“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性信息。它能促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强化印象和记忆。它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许多学生听课老走神,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这些同学提问可采取引出兴趣提问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充满情趣的导入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的交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课文是否有兴趣,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性一环。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我讲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在分析《〈白毛女〉选场》一文的戏剧冲突时,如果直接问:表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结果我采用激趣问:杨白劳躲债回家带回了几件年货?这和黄世仁家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幡然顿悟: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庆除夕。这样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中严重的阶级对立,激起学生对纯朴忠厚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凶残狡诈的剥削者的愤恨,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问:“丰收了,为什么那时还造成了种田人的破产?”学生会答:“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可帝国主义者并没有直接到种田人家去抢,怎么会使他们破产呢?”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少数学生可答:“由于洋货的大量的倾销,是经济侵略。”可紧接再问:“那么我们现在也进口商品,甚至引进外资,为什么不会使农民破产,反而能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呢?”这个问题就属于激趣提问,会出乎学生的意外,使其兴趣盎然。经过学生的讨论,有了新的认识:因为现在国家有主仅,我们是有计划进口,海关掌握在人民手中,可以通过关税来维护我们的利益,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学生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再如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我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我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
(二)启发问
启发”一词原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同学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逻辑性的系列提问,意义尤为突出,恰当的启发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每次回答时,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和赞扬。对有创见者应大加激励;对回答困难者要鼓励性地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错误者,要引导其找出错误的所在,千万不能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在学生回答到“卡壳”时,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启发性提问应由浅入深,步步设疑,但忌繁琐质疑。如讲授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时,针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宁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内容,我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论,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启发,使学生认识毛泽东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的歌颂了有力的铺垫。又如在讲《荔枝蜜》一文时,讲到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时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它们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整日不辞劳苦……”;“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东西……”,我先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尔后问到:“作者为什么会一颤?”学生很快能回答上来:“因为被蜜蜂忘我劳动的精神感到了”。我又问:“能否将其中的‘小生灵’改为‘小东西’?”学生一起笑起来:“不可以,因为蜜蜂不只是小动物,而且还具有人一样的高贵品质。”有的说“小生灵”表达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37:43 | 只看该作者

这类提问有益于学生思路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能使课堂思维围绕中心开展活动,又由于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强而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性最优越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质疑问
一般来说,设疑可分难点设疑,错处设疑,关键设疑,无疑设疑。有许多问题,学生不易准确把握,更不易理解掌握,教师如果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固然省事,但这种嚼食以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淡无奇,容易被学生忽视,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学习《雷雨》一课时,我是这样质疑: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似乎表现出一点对鲁侍萍的怀念与留恋,当认出眼前的女人就是鲁侍萍后,又凶相毕露,这样安排,前后是否矛盾?老师在讲《七根火柴》时问:“前面说,他(指无名战士)已经不能动了,为什么后面说,人能够推开卢进勇的胳膊,而且,他还能指着自己的左腋窝?”又如我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问:“‘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叶绿素’,是一句大空话,本来可以不写,作者却写上了,有什么作用?”再譬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四)比较问
指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旨在于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同学去比较。最常见的比较问有近义词的选用,比较哪个好,并说明什么。另外还有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等等。“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可激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比如针对《我国古代的车马》的题目,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古代的车马”又把二者分开了。这两个题目都不符合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也不符合作者原意,因而不能用。这个比较式的问题,使学生认识了文章原题的准确性。又如讲《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的不同感受,我是这样提问: “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再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掏钱买酒的动作,前次用了“排”,后次用了“摸”,其含义有什么不同?教《故乡》,可问:闺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因而也就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辐射问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讲《范进中举》。为弄清胡屠户性格特点这个中心,可设计出下面几个小问题,⑴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呼范进什么?常常如何训斥“教导”范进的?⑵范进向他商量借乡试盘费时,胡屠户怎样骂范进?⑶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称呼夸赞范进什么?还慷慨带来了什么礼物?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小问题就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体识胡屠户的性格特征。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我在教学中设计若干小问题: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再如在解决《老山界》一文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可把握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其中的难字,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⑴难表现在什么地方?⑵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而红军战士又是以苦为乐,等闲视之,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勇敢、镇定、豪迈、乐观的精神。辐射式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这种提问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37:48 | 只看该作者

(六)探究问
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可以提出这样一连串的探究问题:作者在这部分先谈成绩的目的何在?就当时我党学习现状来讲,是成绩主要,还是问题主要,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现状体现了什么观点?再如,我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假如我是曹操,怎样对付诸葛亮?我是周瑜,又怎样对付诸葛亮?学生各抒己见,得出各种不同的结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有,如《猎户》一文,题目为何不用《董昆》,《小橘灯》一文的题目为何不用《小姑娘》等等,这些都属探究性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友邦惊诧”论》一文,讲开头一段时,为启发学生掌握遣词造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功能,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开头为摆学生请愿的事实即可,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略有知识”行不行?2。在揭露反动政府刽子手面目和卖国事实的同时,为什么要加上关于读书的议论?是不是偏离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思维的严格训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分析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小说中小通讯员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层次性提问设计:小通讯员送“我”上前沿包扎所时,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小通讯员的性格特征? 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到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小通讯员的性格特征?从新媳妇的神态及行动举止中看出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从担架员的诉说、新媳妇献被为小通讯员入殓的举动中,可以猜测、分析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塑造的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由淡到浓、由浅入深的?作者是怎样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了解作者借助特定的环境、运用完整的故事情节,逐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小说的三要素,并由此激发学生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的欲望、增强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小桔灯》结尾写道:“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一定早回家了,”前后都用了“一定”这个词,可是为什么用的标点不一样呢?教师讲到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启发生学领会:一处是问号,表示“我”内心的忧虑,因为小姑娘妈妈的病毕竟是严重的;另一处是逗号,表示“我”的希望和信念。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道:“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孟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如果在分析课文时提出:“雷峰塔是‘镇压的塔’有什么含义?”学生不可能准确的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主要教学内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如果是在课文分析完后,再提出这一问题,就可以回答的准确深刻。
在这方面有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问题。《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自然运用,以加强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实施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6: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