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7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科学把握教学渐进的序。
教学必须有机地处理好知识发展的序和学生认知推进的序。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新知识。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螺旋上升,层层推进,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和一位教师研讨《认识平行》一课时,我们是这样安排学生认识平行的:先在课前交流中让学生猜测,教师是乘什么交通工具来上海的,巧妙地利用自己来自外地这一情况和学生交流,既沟通了师生的感情,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境铺垫和资源储备。接着,教师利用汽车笔直地向前行驶车轮留下的痕迹引出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即相交和不相交。同时,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位置关系。利用具体的场景“痕迹”,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直线”,自然贴切,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然后,教师通过四种上海的街景抽象出几组直线,辨析“相交”和 “不相交”。特别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认识立交桥上、下桥面上的直线是没有交点的,它们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相交”,同时为“不在同一平面内”做铺垫。进而,通过比较两种不相交的情况认识并归纳出乎行,即把“同一个平面内,不相 交的两条直线”称为“互相平行”。最后在巩固平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互相平行”。教师的设计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学生沿着“相交和不相交”到“不相交中是否是同一平面”,再到“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是平行”,最后到“相互平行”这一条循序渐进的线路,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从粗略到精确,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逐步获得了对平行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有关数学知识,而且也能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助于进行合理的知识建构,观察、思维、概括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追求有度的数学课堂
记:有人说,教学的全部技巧在于一个“度”字。所谓“度”,就是尺度、分寸。您认为怎样的教学才“有度”?
朱:“有度”就是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方法,同时又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握好契机,掌握好火候,做到繁简有度,难易有度,张弛有度,扶放有度……总之,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目标定位在数学与生活之间;资源统整在简单与丰富之间;过程架构在确定与可能之间;手段选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方式指引在自主与合作之间;活动评价在过程与结果之间”。
一是难易有度。
无难度的、平淡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和注意力的分散。而要求过高、难度过大的学习,也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努力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过程有机地分解为坡度恰当、拾级而上的递进式学习环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思维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完
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完全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删、加工教材,用合适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恰当的学习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的难易度。
我在教学数学活动课《图形的平分》时,努力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情境,一个圆形花坛里准备种两种花,分别是郁金香和康乃馨,要使两种花种的面积一样多,你觉得可以怎样种?平均分的方式很多,如果今天我们只研究用一条直线平均分,你能说出这条直线在哪里吗?你能用一条直线平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吗?先让学生完成基本图形的平分,并分别有侧重地交流不同的分法,再由四个不同图形的分法,归纳、概括出共同点,即经过“中心点”的直线可以平分这些图形。在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基本图形的平分方法后,让学生研究组合图形的平分,教师提供几个组合图形,外面是一个长方形,里面是一个圆形,圆形所在的位置有所不同,让学生任选一个找出这个组合图形的平分线,在充分探索和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平分的方法。然后,教师安排学生任取两个基本图形进行组合,看看能否找到一定的规律。最后,让学生运用规律来设计劳动实践基地,要求有一块菜地,菜地中间挖一个水池,并且用一根直线将菜地和水池同时平分。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预留了备用题:除了刚才这些基本图形外,还有哪些图形也有这样的特点?讨论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等图形,并让学生自主研究正六边形和其他组合图形。从基本图形出发,这样的设计考虑了学习的坡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最简单的图形平分方法。在学生 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再探索组合图形的平分方法。由于图形组合的位置各有区别,解决问题的难易度就会有所不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适合的学习机会。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备用题的安排,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弹性,努力实现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扶放有度。
教师善于“扶”,敢于“放”,学生才会主动学、善于学。“扶”首先体现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制订科学的教学预案。教师要把力气使在关节点上,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指点路径、提示要领、掌握方法,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放”要放得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探究。“放”并不是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求教师发挥引导、调控作用,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提出适当的探究要求,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要对学习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尽可能使“扶”与“放”有机结合,有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位教师执教《周长的认识》。她是这样安排学生认识周长的:帮老师剪一剪圆形、长方形之类的图片,并指出手中图形一周的边线;找到儿童游泳池池口一周的边线;描一描苏州市地图的边线;指一指量角器、饼干盒盖、月饼盒盖、树叶上面这个面的周长;想办法测量一张书签、一枚硬币的周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在哪里,周长是多少,是用什么办法得到周长的,哪种测量方法比较好;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测量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这样的设计,先由教师“扶”,引导学生通过剪、找、描、指等操作活动,在感悟中循序渐进地认识周长,并逐步抽象概括出周长的概念。再通过“放”,
在学生初步掌握周长概念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测量周长,交流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较好地处理了“扶”与“放”的关系,学生学得扎实主动。
三是学练有度。
学是练的前提条件,练又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途径,是下一层次学习的基础。学和练的适度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连续讲解或者学生单纯探索的时间过长,给予学生的只是单调刺激,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容易感觉疲劳,注意力难以维持,思维效率也会随之降低。而在学练结合的学习状态中,多层次的学习和多形式的练习,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学和练应前后连贯,环环紧扣,穿插进行,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紧凑、和谐的整体。
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有位教师对学练结合的处理十分恰当。教师创设情境:用天平称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的质量,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在学生猜测、交流后明确:苹果每个300克,菠萝600克,天平会怎么样呢?要求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种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出等式的概念。教师将每个苹果质量改为240克,这时天平还会平衡吗?你能用式子表示吗?如果加一个小铁块使天平平衡,你想到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四幅天平图列出式子并交流。继续出示:用50元买了三件文具,其中铅笔盒J元,钢笔5元,书包35元,用数学式子表示买文具所花的钱。观察这些式子,讨论: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呢?学生各抒己见,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在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后,让学生辨析等式和方程,并进行看图列方程的练习。这样的设计,将学与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学后及时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又在练中丰富着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与练之间绝不能是机械的重复关系,两者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记:谢谢您让我们有机会分享您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精彩见地,也让我们从丰富的课堂实例中更感性地认识了有效教学的魅力。
朱:实际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有很多,我只是从几个侧面,选取其中的一些“点”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愿向同行们讨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