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议论文怎样讲逻辑——评范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1:2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议论文怎样讲逻辑——评范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
  浙江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许国申
写议论文要讲逻辑,这一点大概没有异议。但是,认同写议论文要讲逻辑并不等于写议论文就能讲逻辑。下面这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是某作文辅导用书中的“范文”,已被收入百度文库。在很多人看来,这篇“范文”是讲逻辑的“典范”,无可挑剔,然而在我看来,这篇“范文”却是不讲逻辑的典型。
作为标题,“学然后知不足”当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中有两个“项”:一个是“学”,一个是“知不足”,前者是后者的条件。换言之,就是只有爱学习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的时间越长,学习的内容越深,获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不足。也可以把上面这句话中的“只有”换成“只要”,把后面的“才”换成“就”。总之,没有前项,就没有后项。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要)“知不足”,并且想多知,才(就)会去“学”。这么看来,“学”与“知不足”是互为条件的,也可是说是互为因果的:因为“学”,所以“知”(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知”(发现)自己之“不足”,所以就不断地去“学”。
明确了这个中心论点,再来看《学然后知不足(雄鹰)》这篇“范文”,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篇充满逻辑错误的“病文”,根本没有资格充当范文。
1.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这段开头用类比的方法推出论点: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这个论点与“学然后知不足”(原意)相比,范畴明显缩小了一大半:它只承认“博学然后知不足”,无意中排除了“初学然后知不足”,结果导致文本的中心论点与标题的内涵不对称。再者,“学然后知不足”也不是“俗语”,而是“古语”。“俗语”与“古语”有交叉(古代的俗语),但“学然后知不足”是不在其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是古代书面语)。
2.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不愿意学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足(骄傲)而不愿意学习,一种是知不足而不愿意学习。前者如数学,后者如外语——很多人学了初等数学认为已经够用不愿意学高等数学,很多人用不到外语(虽“知不足”)也不愿意学外语。这两种人一般都不会觉得自己“很有知识”。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骄傲自满的人总是有的,这些人粗知一点皮毛,才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很有学问,不愿意再学习了。——注意:在这里,“不愿意学习”的对象是有所指的,即“在学习过程中骄傲自满的人”;而“有些人”则太宽泛,让人不知所指。换言之,就是“有些人”指代的对象(概念的内涵)不明确。
再说“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青蛙居于井底,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一块天空,并不是说青蛙“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天空之辽阔与天之高地之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岂能混为一谈?“江郎才尽”是说江淹后来失去了创作能力,没有好的新作品问世,不是说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且不说能否断言江淹后来真的“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这话需要证据证明),即便为真,也不能把“不愿意学习”与“才尽”画上等号,——或者说是因为“不愿意”学习导致“才尽”。导致“才尽”的因素很多,好多作家成名之后不再有名作问世,难道都是因为“不愿意学习”吗?
还有,以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为论据,反证“学然后知不足”也有未周之处。稳水处驾舟容易,急水中驾舟难,初学驾舟从稳水学起,由易而难,符合学习规律。而寓言中的楚国人“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于激流之中,“亟犯大险”,“坠桨失舵”,自己固然骄傲冒失,然其师父亦有过焉——他有没有向楚人说明激流行舟之危险?何况这个寓言并不能证明“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因为驾舟是一门技术,掌握技术是需要经验的。同是驾舟,基本技术没有多大变化,但稳水里驾舟的经验肯定无法适应激流里驾舟。在这里,主要不是“不深入学习”,而是缺乏实践经验。再说,这个楚人是因为不知自己之“不足”才中途辍学的,不是“不愿意学习”才不知道自己之“不足”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1:24:52 | 只看该作者


3.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反”这段与上一段构成正反对比,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正反”对立的关系:楚人是因为学到一定的程度时不知“不足”而辍学,芝诺却在不断地学习中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两者不但“学”的对象不同,而且“学”的态度也不同。在这里,“学”与“不学”主要不是愿意与否的问题,而是性格、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关于圆的比喻的“知识产权”“纠纷”——有人说属于爱因斯坦。

4.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众所周知,“学”的对象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简单的,如用筷子吃饭,在稳水处驾船;有复杂的,如掌握研究一门学问所需的全部知识。“学然后知不足”仅适合于后面这种情况。本段论述没有论及这一点,还欠周到。此外,“学”与“知不足”的关系有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正面是“学”,反面是“知不足”。掌握研究一门学问所需的全部知识,其过程就是“知不足—学—知不足—学—”的无限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学”的前提是“知不足”—换言之,“知不足”才是一个不断学习过程的起始点,同时也是原动力。本段论述把“学”作为起始点,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且与所引的三段名人名言自相抵牾。

5.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这是结尾,本该归结论点,点明题旨,收束全文,却莫名其妙地引用了朱熹的诗句作类比。这个类比一点也不恰当:“学”比作“知识源泉的源头”,“知不足”比作什么?

对“知不足”有两种解释:一是“知道自己的知识不多”,二是“知识不多(够)”,后一种解释显然不妥。“知道自己的知识不多”能拿什么作类比?

综上所述,写议论文首先要明晰命题(包括中心论点)中最关键的概念以及整个命题(包括论点)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弄清该命题论述过程中必须涉及的其他概念与判断,然后厘清诸概念与诸判断(命题包括论点也是一个判断))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条不紊地阐明上述内容。概念不明确,关系弄不清,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特别警惕,尤其是初学者。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正确运用,力求论证的严密与周致,尽量不留漏洞,不露破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