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3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开设“大语文课”
所谓“大语文课”就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平台,了解体现祖国文化特点的,认识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文化有丰厚的底蕴,它不仅是表现在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在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除了人们知道的中医、国画、京剧、武术、书法、中国象棋、等等国粹之外,还有剪纸、刺绣、泥塑、茶艺、瓷器制作、蜡染等等许多人们不熟悉的或者是不知道的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做为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深邃文化底蕴的大国,可入选国粹之列的艺术瑰宝的确是太多了。
在语文课上以学习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为载体,使学生不只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亲自参预这些艺术形式的再现过程。如阅读有关相声的作品,就让学生演一演相声片断,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相声片断;阅读介绍中医的作品,就可以指导学生做一做医生,开一开药方;阅读介绍剪纸艺术的作品,就可以指导学生练习一下剪纸的方法,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教材,让有在民族艺术方面有天赋或者是受到专业培训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激发更多的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情感,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大语文课”也包括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活动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民族艺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第二步,把相同爱好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选项阅读有关的书籍或者从网查询有关的资料。第三步,投师学艺。在老师或者家长(在这方面家长的资源是非常丰厚的,可以聘请家长做辅导员。)地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和表演赛。在比赛中不仅要看学生表演技能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有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读一读、做一做、比一比、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一次冼礼。
三、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的基本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历史文明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山南海北,还是地角天涯;无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祖国的文化。
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①要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研讨内容。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精力才能集中,效果才会显著。课题内容可以是历史、文化、地理、考古、建筑、书法、绘画、天文、农业、制造业等具体的行业和学科,也是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②要选择人文性比较强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点进行调查、走访、收集资料。③要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字资料进行阅读。发挥文学作品的平台作用,在游览和社会调查中是至关重要的。活动前阅读可以增加感性认识,储备相应的知识量;活动中就能情境相融,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避免走马观花;活动后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再创作的质量。④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方式不仅仅是读文章、写文章,像摄影短文、手抄报、文化沙龙、写调查报告、写建议书、写广告语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形式。
由于目前条件的局限,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出外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发挥互连网的优势,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建立虚拟的生活情境有二种方式,一是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把相关的文字、视频、声音、图片资料,以及CAI教学软件制作成专题学习网站,营造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欣赏、交流和评论。二是根据要探讨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个人网站、网页或者是文件夹,把相关的资料收集在自己的网页和文件夹中,然后同课题的伙伴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共享资源,交换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公布个人研究成果。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个民族都是在相互交融和借鉴的过程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教育——小学语文,不只是要让我们的后代讲好民族语言,而且更重要的让他们在情感、价值观、思维都要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让学生根植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赋予我们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