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行动研究:如何应对特殊学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6: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级资料 一、个案分析

1、个案自然状况

A同学是我新接班级里最为特别的一个学生。他很聪明,我说的话讲的课他都能听懂;他很健谈,给他任何一个话题都有话说,甚至能以成人的口吻跟我交谈;他很博学,一周看的书籍不下三本,厚厚的那种,包括自然、历史、人文。与此同时,他很邋遢,十分钟内,他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他很笨拙,在他眼里非黑即白,不懂得谦让和包容;他很懒惰,除了看课外书、折纸飞机和画画,几乎不会主动完成任何一项作业。

2、家庭生活背景

父母一个在外企工作,教育观念比较开放,一个在电力局工作,自身能力较强。但是父母二人工作繁忙,孩子交给托管。

母亲对孩子比较宠溺,凡事包办,过度担心孩子在外受欺负。父亲语言能力较强,也比较强势,不太认可学校里的一部分规章制度。

3、学校教育背景

    在老师眼里,A同学行为奇特:作业不做,上课不听,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走动或插话,每次教育都虚心接受,却绝不悔改,让老师非常头疼。

    在同学眼里,A同学是一个另类,虽然说起来头头是道,却全身脏兮兮的,再加上他常常被老师点名批评,所以同学们也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

二、问题分析

1、语言接收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调控能力失衡

    这个孩子还未上学就学会通过听声音辨认文字,所以天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强,据父母透露,孩子很小就会自己阅读报纸书籍,再加上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所以养成了专心阅读、广泛阅读的好习惯。但是对于他行为能力的缺失却没引起相应的重视,导致在起步阶段就落后一大截。由于写字困难,写不好又写得慢,他越发不想提笔写字,更别说主动完成作业了。

2、缺乏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

因为阅读量大,接收信息能力强,所以与同龄人交流时往往得不到共鸣,加之强烈的表达欲望,一味地他说别人听,没有共享对话的过程。久而久之,使他与同龄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别的孩子会视他为异类,他也觉得同学们待他不够友好,一来二去,又让他陷入独自一人阅读的循环当中,更加丧失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3、父母对孩子的现状认知不足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规避责任,寻找借口,所以遇到问题家长应引导孩子寻找自身的问题。由于A同学表达能力超常,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找足充分的理由,家长则一味包庇,导致孩子一遇到问题就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家长甚至以为孩子总是在外受欺负,出门就嘱咐要学会反击。这种引导导致原本单纯的孩子开始疑神疑鬼,对同伴产生不信任,使他在群体生活中越发孤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6:22:42 | 只看该作者
三、个案指导对策

1、严格督促,提高行动力

    每节课的下课,我首要检查的是他的课桌和地面卫生,只有做到书桌整理干净和地面整洁才可以离开教室。一开始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溜出去,或者上节课刚刚整理好课桌,下节课又是一片狼藉。后来,请他的同桌和周围同学做监督员,采用奖励措施,每整理好一次书桌奖励一颗章。在一次次地督促下,他也一点点地意识到自己在习惯方面的问题,开始有了一些小改变。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虽然A同学的行为能力较差,但是我在跟他交谈时总会模仿着他的口吻与他交谈,让他感觉到老师愿意站在他的一边。为了改变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我多次与他促膝长谈。每周四下午的品德课,我都给他半节课的时间向大家作读书报告。因为他看的书很多,说起来滔滔不绝,这让同学们对他钦佩不已,纷纷向他借阅课外书。一则,在同学面前展示了优秀的一面,二则,他也渐渐感受到来自小伙伴们的好感。
3、多方协调,做到统一性
      孩子的改变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影响,这个学期以来与家长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如实地反应孩子在校的情况。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在家积极配合,在价值导向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论

    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的强化和监督,A同学上课听讲和作业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渐渐开始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不再是特殊的异类,而是一个需要朋友、需要温暖的善良孩子。当然,跟其他同学相比,他的行为能力依然不足,但是只要有进步,就能看到改变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6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