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2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呢?笔者是这样思考的:
1、经典是智慧的源泉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孔子是站在巍巍泰山之巅的智慧巨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巨人,其智慧的灵光洒在《论语》中的每一角落。其他先圣如孟子老子等,他们是与孔子高峰并峙的巨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其智慧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二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能挺着胸脯说自己的智慧超越了上述古圣?今天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群体的目光更深远?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所写的东西能经得起千年的荡涤?经典是智慧的源泉,生命的宝藏,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智慧,站在圣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在默默的浸染中,吸纳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也吸纳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从而让人变得仁爱睿智。诵读经典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过去读书就是让儿童诵读大量的文化经典,让他们背得满腹经纶,背得博古通今,背得才华横溢。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就说,他年少时家里专门请人给他讲《易经》《论语》《孟子》,他从小便接受了经典教育,这些对他的智慧的启迪、人格的熏陶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奠基作用。胡适之先生一生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他四岁读诗,六岁读经,九岁读古典小说,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左传》,在诵读经典的浸润中,将自己的生命陶溶到某种深度,他终于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其他的五四时期的大师们,无一例外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无一例外地在年少时诵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奠定了他们一生智慧大厦的基石。
2、经典是生命的养料
经典不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生命的养料。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充足的营养,滋育心灵需要丰富的精神养料。经典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行常则,它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是我们共有的心灵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它也是滋育心根、涵养生命最好的“养料”,是生命大厦的根基。
不仅如此,它对生命的滋养是愈早愈成效显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一个正常的幼儿,在0到2岁之间基本上就能学会母语;而我30岁来到广东,经过了10多年,至今还没有学会讲广东白话(我的不少同事亦如此)。这还是同一母语中的不同方言都这样难学,如果我们成年人要学好其他一门外语呢,那得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是我们成年人的智力还不及0到2岁的幼儿吗?不是!学习语言有其最佳的生命时期,我们现在也无法解释,对每一个人而言,接受语文教育同样有其最佳的生命时期。生命就是这样神奇而不可捉摸。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生命的神奇。清人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梁启超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民间俗语云:“人看极小,马看蹄爪。”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实在是一语道破天机。最新科研也表明:0-13岁的儿童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生命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儿童的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心性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因而诵读经典既是儿童的强项,又符合儿童的天性。我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儿童大量诵读经典,让儿童在“弦歌不绝”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它实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了生命的奥妙。李白“十岁通《五经》。”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下笔已如成人。”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惊妙。”一代宗师们正因为“日诵千言”“娴熟于心”“虚心涵泳”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诵读要趁年少时,此时不背待何时!想想看,那些伴随我们一生,滋养我们一生,让我们回味一生,感动一生的文化精粹,有许多不都是我们年少时背记的吗?儿时背下了这些经典,其后再去“反刍”回味,不断去滋育人的心灵,养育人的生命。童蒙养正在于陶溶生命,润足生命的底色,奠定人生成长的基石,在看似不合理之中有着最合理最科学最人性的成分。
3、经典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传统、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性,它们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觉得更有必要诵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具有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个性,它们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人文故事,它们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流淌着我们民族的血脉,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积淀着我们民族的传统,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特质,学生们在诵读熏染的过程中将之融进了自己的血肉,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样就能成为一个有根的人。诵读民族文化精粹留住了民族的“根”,也凝聚了民族的“魂”。
4、经典是语言的珍珠
经典还是最优美最规范最耐读的语言,它是语言的珍珠。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这些最规范、最优美、最精练、最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语言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学会用心感悟语言,拥抱语言,去体会我们民族语言特有的节奏和神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仗工整大气磅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母爱的感怀和报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激起人的敬重和愤恨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饱含了多么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缠绵幽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激昂;高原山野的雄浑坦荡,水乡幽林的细腻温柔……它们如清泉滋润心田,润泽学生们的情感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了经典的哺育,一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的格调和品位就高,心中满是精粹,心灵溢满阳光,永远天清日朗,人生也就远离了浅薄猥亵。精粹植于心灵还有着强大的再生功能,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语言的珍珠,将来就收获经过他们内化后规范纯正的语言、高雅的谈吐、敏锐的语感;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智慧的种子将来就收获无尽的才华;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真善美的种子将来就收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人格。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植上经典这棵幼苗,将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了绿色的海洋,那又会繁衍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
文化精粹是滋养孩子一生的精神养料,是孩子一生智慧的源泉,是孩子一生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孩子们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回味,学到语文的精髓,悟出人生的真谛,积淀一生所需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它理应成为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诗)——语文教育使命的实现
怎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使命呢?换言之,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呢?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语文课怎么上?学生学习语文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笔者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钻研思考,写成了《小学语文不姓“繁”》一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的第4期上。笔者主张小学语文姓“简”而不姓“繁”。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教育不需要故弄玄虚,繁杂琐碎;不需要花样翻新,技巧演绎;不需要涂脂抹粉,娇柔做作;不需要人为的折腾!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需要穿越时空的深邃思考,苦苦寻觅后的蓦然回首,删繁就简后的返璞归真;需要朴实扎实简洁高效地去教去学。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大概有识、听、悟、议、演、练、读、背、写、讲等,我觉得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背、写、讲这四个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背除了有读的所有功能外,还有着更多的益处:它既是涵泳,也是熏习;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夯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写和讲都是表达运用的过程。写:包括写日记,写作文,写小论文,写演讲稿,写读后感,写自己的“名言”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讲,同样不可忽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不是“挤牙膏式”的“磨嘴皮”。读、背、写、讲,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地排列,而是有机的立体交互,视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它们是母语学习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是根除课堂教学满堂“问”“讲”之后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良方,亦是回归中的一种超越。
至于读“四书”“五经”这一类的经典,则主要是诵读、感悟、熏陶、涵泳。
几年来,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同。有几位语文教育专家最近撰文强调,语文教学要“简”。不少同行也提出了“简单语文”的口号。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就是简洁。一位企业家说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等于成功。美到极至是自然,绚丽之极是朴实。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真。过去,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把完整的东西琐碎化了。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减肥”“瘦身”,让它充满青春活力;必须洗心革面,让它显现生命本色。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体现最为神奇的生命本质。
当我们真正追寻到了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而语文教育又真正担负起了它的神圣使命,并努力地实现着它的使命;如果当代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生命本性,那么,本文前面提出的各种问题便有望迎刃而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