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目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全面推进,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生产者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重点。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首先,参训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以长远眼光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领导总是敷衍应付,走走过场,有时以种种借口阻碍教师进修学习。
其次,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持消极态度。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把继续教育看成上级的硬性规定,碍于评职称需要不得不参加学习。
(二)培训单位的培训实效性不强
首先,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缺乏新意,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无法接轨。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进修院校 ,为了省事、省钱 ,往往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 ,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教师编在同一班级 ,学同样的课程。
其次, 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 ,课程建设尚不规范 ,各地因地制宜设置 ,容易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教材质量比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难以引进继续教育的“活水”。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课程的科学性不够。
第三,施训教师数量少 ,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从事继续教育的进修院校 ,已有一部分师资基本适应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 ,成为继续教育的骨干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这支队伍的数量还太少。同时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素质有待提高。
(三)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
首先,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监督不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只管传达上级精神 ,而没有采取过硬的措施输送和保证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按时按量参加培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师训工作 ,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 ,控制力度较差。制约机制也不太健全,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缺乏规范性。无形中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使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其次, 经费落实不到位 ,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教师只能出钱买单。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针对当前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