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家庭作业“活“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所以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每天晚上要写作业就有点不习惯。每天令老师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作业写得不好或干脆不完成。尤其是第五册数学教材,计算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一味地布置形式单一的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把完成作业当成了负担,做起来就不会全身心投入。面对这种状况,我尝试着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贯穿在实践活动中,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增强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
找一找:在认识了克、千克、吨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找一找身边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1千克,并用手掂一掂,再次体验1克、1千克有多重。由于有了丰富的感知,再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困难就不大了。
测一测:很多孩子都知道物体在日光或月光照射下会有影子,但是对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得不多。我就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回去对同一物体的影子在不同时间进行了测量,从而发现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作业一人做不了,学生必然就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在活动中自然而然也提高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做一做:教师节、校庆日、母亲节、元旦节之际,发动学生动手,利用各种材料为老师、学校、父母、同学制作小礼物,写上自己的心愿与祝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自然而然的事会越来越少了,感恩的事会越来越多了。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把父母、老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看成应该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俨然一个“小皇帝”“小公主”。为此,我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帮长辈洗一次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恩父母的话、洗一次碗、为父母做一顿饭等体验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爱家人、家他人,有效实现了爱的迁移。
写一写: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生事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时常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这样的作业。如在学过位置与变换内容之后,我让学生站在操场中间观察一下我们校园的建筑,用上我们学过的8个方位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并画出示意图。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的日记是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客人详细地介绍,还真像样。这次作业,学生不仅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东北、西南等合适的术语,准确描述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校情感。
玩一玩:在学过对称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回去搜集一些树叶,看一看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用这些树叶贴粘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有些孩子不但搜集到对称的树叶,而且还拼成了一幅对称的图画,在看似玩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掌握了对称的相关内容。很多家长打电话跟我说:孩子特别喜欢做这样的作业,乐此不疲。
议一议:除了紧扣课本内容巧设作业外,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电视或报纸上的新闻,就其中的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班上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思一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今提倡反思型教师,我觉得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反思能力。期中考试结束后,看着孩子试卷上一处处笔下误,真替他们惋惜。所以当天晚上我就布置了这样一顶作业:认真分析试卷上每一处失分的地方,先找出错误的原因,要具体,不要一概而论马虎了,然而订正。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看着孩子实事求是的试卷分析,我欣慰地笑了。如有的孩子找出抄错数这一原因,有的孩子找出漏要求这一原因,还有的找出没有认真读懂题意这一原因……尤其是杨雅涵的作业格外精彩。她不但客观地分析出每一处失误的原因,而且开头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这次考得非常不好,只考了90分。我觉得很惋惜。其实那些分数不该从我身边流走的。结尾则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这次没有尽力,下次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一定比这次考得更好。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得如此到位,还愁下次的考试吗?我在她的作业后写下这样一句评语:孩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来,就是好样的。
总之,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使课内与课外得到有效的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迎合学生的口味,布置灵活多样的家庭作业,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真正变苦学为乐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