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若干现象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但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小组全体成员都学好为目标。合作学习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更能促使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不仅能理解学习内容更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更能产生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需求,不仅能得到更多知识更能培养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品质。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我发现,在实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时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归纳起来共有五种,现试着逐一进行解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现象一:合作时机不够恰当,次数过于频繁。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次数太多,在合作学习中花的时间较多,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解读]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甚至用笔拟一份发言提纲。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才有可能使学生言之有物,甚至出现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的场景,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需要讨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谈不上思维的碰撞,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收获也甚微。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易过多,1~2次为易,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留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用在何时才是最合适的?我认为: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大多数学生或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尝试练习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3.在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有不确定性、多解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最好是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范例]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梯形转化为面积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小组全体成员的思维。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转化过程,根据原图形与新图形的联系,独立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认识到无论怎么转化,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一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现象二:合作时间把握不准, 内容安排不妥。有的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不到1分钟就要求学生作答;有的老师则是为了解决很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讨论很长时间。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又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时间久了,影响教学进度;时间太短,又停留于形式。内容太难,合作也无济于事;内容太易,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

[解读]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要充分,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都有话可说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要充分,使学生都能在小组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在讨论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探讨、去交流、去互评,最好能出现争执,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全体交流要充分,每个小组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有自己的不足,通过集体交流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知识更科学化、规律更合理化、方法更多样化、评价更多元化,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使教学面向全体成为可能。当然时间也不易过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学生经过合作小组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

[范例]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张年历卡,用一个综合算式求出一年共有几天,这是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通过计算能发现平闰年、大小月以及判断的方法,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个体解决比较困难,需要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体交流,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现象三:合作学习留于形式,分工不够明确。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是前后排聚在一起,有的学生则是自己寻找合作伙伴。有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任凭学生“自由讨论”,每个人都在张嘴,但听不清楚他们各自在说什么;有的小组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复制着教师的权威,个别学生附和发言的同学不作任何补充,个别学生只当听众,个别学生没有倾听甚至趁机做其它事。学生看似在合作学习,实际是根本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解读]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个性特征、兴趣才能、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每人在组内应有不同的角色并有各自的职责:如中心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裁判员负责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论进行裁决,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等等。当然要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组间同质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小组内成员要有相容心理,应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小组内成员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当然,相容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某些时候,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范例]教学“测算物体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在1瓶墨水、1颗玻璃弹、1只熟鸡蛋、1瓶酷儿饮料中选择三种物体并测算出它们的体积,并要求各组先进行分工,测量、计算、记录、汇报都责任到人,学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合作学习进行的有条不紊,学生们既分工又合作,效果甚佳。

现象四:合作学习习惯不佳,缺乏合作指导。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总是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其他学生则是洗耳恭听,从来不会质疑;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己想着自己的事。有的小组看似讨论的很热烈,但是没有围绕主题,没有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发言时一张口就是“我的发现是”、“我认为”、“我是这样做的”……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合作体。有的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有的老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或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成为合作学习的“局外人”。

[解读]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许多习惯:一是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学生在合作学习前后都要独立思考,需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做一做;二是踊跃发言、主动提问,学生应在合作学习时及时、踊跃地表达个人意见,发现问题时要主动提问、大胆质疑;三是学会倾听、真诚交流,学生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当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不一致时要真诚地进行交流,力争早点取得一致意见;四是动手操作、积极实践,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操作,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既“导”又“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学生不能只是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当做个观察者和参与者,也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范例]教学“测算物体体积”时,开始没有小组选择测算酷儿饮料瓶的体积,教师就建议比较好的两个小组试一试,并参与了学生的合作。当学生提出换一个比较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容器时,教师就问学生为什么要换?当学生说这个小正方体容器不能一次直接测算出物体体积时,教师就引导说能不能分成两次测算呢?此时终于有学生领悟到了科学的测算方法。

现象五:合作评价过于简单,重结果轻过程。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反馈环节,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一个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表扬集体智慧的结晶;只要求集体回答,并未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读]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学”的状况作为评价客体, 基本模式是“优点+鼓励”, 坚持“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重视自评、互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依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具体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一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二是小组成员个人评价与合作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自评时要注重学生原有的基础,把评价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进行动态评定,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优”或“良”。这样会使全体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并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互评时要求学生之间多找优点,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确定评价等第并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总评时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放大,充分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学生可看自己的评价结果,由教师个别指导,不与他人见面。当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时,可申请重评,只要比原来有进步,就可提高评价等第,直至满意为止。
    总之,合作学习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不是想开展就能开展的,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与次数,安排好时间与内容,组织好小组与分工,培养好习惯与能力,评价好个人与集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