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9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在语文课中画写作之“圆”。
笔者产生画写作之“圆”的念头,最初得益于叶圣陶早期作品《作文论》,关于谈如何组织材料时说的一段话:“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定义】语文课中,所画的圆是一个借文本中心主旨为圆心,材料组织为半径,对语文课中读、写神韵进行揭示、阐述的圆。语文课中画圆,它是抓住文本主旨、筛选材料再到谋篇成文这一过程,进行的教学创新描绘。
阅读教学,画“圆”是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促进课堂生成,课因此而厚实、有分量、不轻飘,不走回头老路的体现。这是一个返璞归真、再现文本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铸就学生形象感知铸成圆球的工夫,从而以真知灼见植根于语文教育的教学。
作文教学,画“圆”是一个力求教有追求,学有所得,扎实、稳步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是教师精心钻研文本主旨(圆心),筛选材料,窥探画圆技法,引领学生练就确立主旨、筛选材料到组织成篇,从而创生新作的过程。
画“圆”牵涉两个层面:一是对教材文本组织规律揭示,这是一个搭台的过程;二是对写作确立中心,组织材料等的探求,是掂脚摘桃的过程。前者是对范文内涵的剖析,其实质在于领悟作者创作的真谛和编者的意图,给学生塑造一个基本模型,让学生仿其形,学其神,得其精髓;后者是对文本例子的践行,力求讲练结合,习得作文技巧。
【外延】画写作之“圆”,加深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功能等充分认识,彰显语文课的本色,此“圆”主要影响三个不同层面:
第一,加深对教学“原点”问题的思考。一本教材,通常有8-10个单元,每一单元有3-4篇课文,从语文课中所感知到的人文性,其实就是这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圆心”。在语文课中形象再现圆和圆心,不仅利于组织独立课文深层次语言规律的挖掘与教学,而且更利于建立单元模块教学。
第二,加强对语文、语言发展“源头”的追溯。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仰望或畏惧教材高不可攀的念头,不免根深蒂固。刘勰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画圆,解开语言、语文的面纱,借课文转化成教学内容,无不利于学生赶超近道亲近语言、语文。
第三,加紧对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化”的导向。任何一篇文章,一旦被编选进语文教材,所承载的功能有质的不同。教学把握编者意图,对于建构适时、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显得极为重要。在语文课中,谋划长久的写作之“圆”,更能充分串联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准符合教材、课程与儿童年龄相符的切入点。
【建议】语文课中画圆,认清画的是什么圆,搞懂所画圆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①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感知不同“圆”间“多个共点”的相交关系。
整套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像钟摆一样微妙,秒针钟摆带动了分针转动,分针转动带动时针转动,只要其中一个“圆”出现问题,钟就会停摆。同理而论,每套教材与每册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研究语文,十分有必要从研究整套教材开始。
②弄清一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感知一个“大圆”与七八个“小圆”的包容关系。
教材以单元为中心,以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进行编排。其实,只要深入感知,就能发现一本教材与单元间,就像一个“大圆”恒星,与有七八个总围绕着旋转的“小圆”卫星一样。语文教学,唯有明白“小圆”与“大圆”间的关系,将教材运行轨迹成竹在胸,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
③掌握一个单元的编排体系,感知各单元与课文间的多圆“同心”内切关系。
人教课标本教材,在每一单元第一页,都编排有单元模块主题教学的内容提示;4篇课文,分成了2小组(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略阅读课文),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承接精读课文启示略读课文学习的提示语。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众多教师缺乏对单元与课文之间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常常导致教学出现丢三落四。其实,加强课文与单元间关系的全面解读,将几篇本是同一单元主题的内容连成一片,这样的教学更易于系统的掌握知识,不至于因学得七零八落,学完就丢完。
④读懂一篇课文内部结构间“圆”与“圆心”的共生关系。
语文教学,不能像作手术式一样搞解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把教学演化成一瓣一瓣撕下鲜花来给学生欣赏的过程。语文课中所画的圆,圆心即文章主旨,圆弧则指其工具性,画圆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把阅读课与作文课对接。这样的尝试,无不指向对人与文、人与教学、教学与文的关注,有益于提升语文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