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联系课文内容,知道“病孩子动手术时痛得死去活来”这件事使华佗深感不安。)
(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深入思考,知道华佗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4)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领悟中心,知道华佗是一位时时关心病人,有崇高医德的医生。)
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懂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第二,三句采取自己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句:“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故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重点词语是:“沉思”,抓住关联词:“如果——就——”学生们很快地找到了有关重点词句。
提问:
(1)“沉思”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引起华佗的沉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醉汉动手术时任人摆布,一点儿也没有痛苦的表现,这件事引起了华佗的沉思。)
(3)华佗沉思什么?(他沉思: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不感到痛苦,该有多好啊!)
(4)这说明了什么?(再次领悟华佗的高尚医德。)
抓关联词:“如果——就——”提问:
为什么有了一种药,也像喝酒一样能醉了,就不感到痛苦呢?(华佗给那个汉子动手术,因他喝醉了酒而不感到痛苦,这个事实,这一现象,使得华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第三句:“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佛散。”重点词语是:“时时,”“处处,”“终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