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 《因材施教,朽木可雕》读书笔记
陈文姬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概括出来的。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合适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面发展,以求人尽其“材”。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的教育方式。虽然走的路不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地。所以,从来就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有不懂得变通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有我们了解并充分利用他们的天性,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不压制他们的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施以影响,让学生们自发地激起求知欲望,相信就终有一天变成“孺子可教”、“朽木可雕”。
教师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中,平日里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 充分了解学生。
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二、 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
三、 面向每一个学生。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孩子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对于优等生,当然要重视,要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让他们精益求精,继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而对于后进生,要给与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和表扬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重新找回自信心,重新培养学习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