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7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建构对话的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表现能力
思考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指导与评改过程的始末。在指导课中,学生听老师摇晃盒子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摸盒子里的物品,来猜想盒子里装的是多大面值的硬币;小组同学一起观察硬币,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在细心观察的同时,也要伴随着判断与推理。当学生看硬币后,鼓励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启发学生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表达。这样,学生有序地观察硬币,当观察硬币的一个面的时候,也做到了有序。观察有顺序,表达才会有顺序,习作的条理才会清楚。强调学生有序地观察,但学生观察的顺序是不唯一的,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与表现的能力。追求多种表现形式,便成为了学生思考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也感受到:需要融入学生思考的学习活动,才会被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思考过后,学生乐于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课上,教师巧妙地观察、思考、表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关键所在。
在指导课上,我还搜集了一段资料,供学生阅读:
我国发行的流通硬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同的时期发行货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近年来所发行的硬币,采用花卉作为设计主题,既庄重大方,又轻松活泼,设计风格突破了呆板沉重格局,突出了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品。
课堂上,实现了两个层面的对话,一是人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人与人的对话。学生阅读完这段资料,我引导学生去解读它:你知道硬币上的菊花、荷花、兰花、牡丹花都象征着什么吗?再读这段资料,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此时,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词眼,在学生心中,不再那样的陌生,不再有距离感。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对硬币的思考引向深入的过程。读完这段文字,积淀在每个人心中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当学生拿起笔来,一方面会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会用文字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真发现和真感受,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这段资料的引入与解读之后,我相信一定会激发学生在内心中升腾起对小小的硬币的无比崇敬之情。学生观察的是硬币,但感受到的却是硬币文化。“教语文,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中涌动了一种强烈的情感的时候,才会产生表现的欲望。这表现,既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又是指对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在对话中,学生学会了“构段”,将不同感官观察到的发现连在一起,突出其重点内容。学生学会了“谋篇”,领会了一篇完整的习作,不仅要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要表达出内心的真感受。学生的思考与表现能力在不知不觉提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