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时我们应立足学生的角度,不再过多地想“我怎样教”,而去考虑学生更乐意怎样学。我们应思考并解决以下一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意义。
一、教材要给学生什么?
了解“教材要给学生什么”,就要求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思考这堂课的教学将给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带来哪些发展,继而制订出三维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学生本节课在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才能为备出高质量的课做好准备,也为有效的课堂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教材的内容安排对学生最合适吗?
“教材的内容最合适吗?”就是要求教师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并富有成效。但活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吗?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内容的创设应围绕学生的认知目标,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问题情境具有时代性、新颖性,让情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等。
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有时创设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更有效。
四、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吗?
情感驱动认知,认知活动又激发情感,使认知与情感获得整体协调的发展。课堂中组织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将两者割裂的现象。如新课引入时激发一下兴趣,到新课结束时,安排一个游戏性的练习,再激发一下积极性,而对于学习新知的重要活动,却比较忽视学习兴趣的调动。这是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吗?显然不是。现举一例较为成功的学习活动设计: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在画长方形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关系,接着提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究竟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借助可以操作的材料,让学生摆摆、画画、量量,从操作中发现长×宽二面积。然后画一个长和宽已.经确定的长方形,先计算,再用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验证,得出结论。
观察比较、测量、实验、验证的学习活动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因此他们乐于参与,这样的学习也更有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