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伯牙断琴》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9:4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伯牙断琴》是课标教材(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本册话题单元“良朋益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教版新教材采用话题隐含的单元呈现方式,从整体上显示出本册教材快乐、想象、探究、创新的风格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让学生在温馨情感的包围中快乐地感悟友谊的真谛、友爱的伟大。
    紧承话题单元的核心指导思想,《伯牙断琴》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感人故事:伯牙苦学三年,练就了高超的琴艺,然而曲高和寡,倍感孤寂。幸逢知音钟子期,二人一见如故、彼此仰慕、惺惺相惜。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断琴以祭知音。学习本文,是在学生对“知音”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加深对“知音”的认识,形成正确、健康的交友观;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伯牙断琴》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知音佳话”,动人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问题的探究——“伯牙为何断琴?”贯穿教学的始终,它既是文章的主线索,又是人物心灵的镜子、阅读故事的眼睛。教学设计中,采用读的策略,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反复诵读品悟,将问题的探究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同时,采用“以学生为生命主体,重视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本课的教法中拟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教学。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有助于学生跨越时空,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惺惺相惜的真情。
2、以读促讲法。《课标》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语言文字细腻传神,教师可将课堂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
3、品读析词法。围绕课后练习2所提出来的问题,抓住相应的词句品读,感悟。在品评中体会“知音”的深层涵义。

    在课堂上,读写结合、自主体验、合作交流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品读感悟、体验交流。“伯牙断琴”,一段知音佳话,流传千古,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疑问,以“知音”为抓手,学生可采用“读、画、品、悟、议、写”的学习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个性化的评读、写作方法的感悟,引领学生反复涵咏文字,层层升华情感,从而受到语言和心灵的双重熏陶。不同的学生都会在语文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4: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