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欣赏 认识与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
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 苏家云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认识与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目标特点不清的问题,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如何才能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上,崔峦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一、研读课标,把握年段目标
关于学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不同年段的教学重点应有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各年段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像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默读等教学内容,应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其教学内容和要求在不同年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例如,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培养识字兴趣,做到读准确、写正确,达到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则要运用在低年级学到的识字、写字方法,自主识字,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加强对易错、易混字词的比较与辨析。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识字、写字的速度与质量。又如,阅读教学,低年级侧重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声音响亮;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加强朗读,学习默读,掌握多种理解词句的方法;读一段文字,能抓住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了解构段方法;学习略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要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做到言、意、法兼得,并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
二、字词教学,把握年段目标
在教学中要贯穿年段目标。高年级段既承载着巩固中年段的目标成果,又是达成本学段目标要求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既要注意与中年级段的区别与联系,又要在联系中发展和提高。如:关于理解词语的要求,是体现由“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到“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变化与提高需要四个学期的训练才能逐渐达成,教师只有细心掌握这些阶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循序渐进关系与微妙变化,才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意、有序地实施。尤其是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课上,更要加强默读能力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的训练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每篇课文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养成静思默想、勤查字词典的习惯。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三个学段,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因“年段”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随不同年段要求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认知能力有限,故字词教学为第一课时重中之重,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提升,视野不断拓宽,故花在字词教学上的功夫则减少,(一般情况下,识字练字则可放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完成)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篇章”教学,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后整合全文,归纳拓展,提升认识。如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活动一等奖的王煦老师,她执教的是《猫》的第一课时,其流程为:解析“猫”字引出新课→初读文,认识生字新词→整体感知,理清脉落→品评词句,感悟“古怪”→整合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彰显了高年级段的学生特点,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真正形成语文的素养。
由此,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年段目标特点可以概括为:
低年段:主要是识字学词(课文学习以识字学词为主,内容上略知大意,情感上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年段:识字学词+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掌握(了解、运用)关键词句和段落层次。(了解课文内容情感,与关键词、句、段结合起来)
高年段:读通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握语言文字的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迁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