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由于预习限于课堂上完成,学生只能凭借《新华字典》和书本,而且有教师巡堂,学生只能独立完成,所以真正与文本展开了对话。教师能掌握学生真实的情况,更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能力有不同,完成速度不一。同时,预习内容虽然已经作了调整,但还是教师设定的,优生完成后无所事事。学生思维最终还是跟着教师走,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未能很好地产生学习动机。但手写内容大大减少,还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3.课堂教学效率高,但是气氛仍不够活跃,总的来说,还是为预习而教学。学生认为把预习内容完成了,课文也就完成了。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多。
4.由于预习安排在开新课前,但又只能提供字典,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未作了解,因此就算是优生,对课文一些重点句子也没办法深入了解。
5.由于新授课前学生已经认真预习了,开课伊始,学生就欠缺学习激情,他们等待的依然是自己所预习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答案是否正确。
终上所述,在新授课前进行堂上预习,保证了预习质量,但耗时较长。教师设定预习内容,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思维也限制得较死,因此,学生呈现出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尽管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仍处于被动位置。
那么,把预习放到开课(揭题、交代写作背景、就题目质疑)后,同时,设计预习内容更为开放点,预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由于预习内容比较开放,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预习,因此,他们都在预习中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各自的目标层次不一样,课堂教学中,生生互补的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欣喜地看到课堂上互动气氛活跃,从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可以看到学生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2.预习安排在开课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降低自学的难度,产生学习的兴趣。
3.由题目质疑引入预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4.由于预习内容因人而定,因此就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而且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通过调整的这次预习,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精辟阐述。
六、研究后的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开放式的预习题目。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等的影响,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个性差异是也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只有遵循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预习在题目设计上,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务求达到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
1.划一划。划出生字词、二类字、四字词。
2.查一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读一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4.想一想。在不懂的句子、文段旁打“?”。
内容不用多,但必须有效。这样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书写的时间,保证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了全班同学以饱满的热情全程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恰当安排预习时间。
古人云:学贵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的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把预习时间放在开课之后,由质疑开始进入学生独立预习,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创造性思维。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速度,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300字,因此,把预习时间安排在20分钟内,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既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三)注重预习后的评价,形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预习中有所收获,
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质量较高,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预习给予奖励;对有进步的,就奖给一颗鲜艳的五角星。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形成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加快了教学进度,减低了教学难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预期成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这与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不谋而合。有效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自主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