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家访手记:五年级家访随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2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学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今天晚上集中学习结束后,我们将去2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晨会课时间,我先问孩子们“哪些人想主动邀请老师们去家里看一看、聊一聊的?”孩子们一听开始拍拍胸脯,抬着的头也低下去了。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我和孩子们说,老师们去家访有助于全面的了解你,帮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每个孩子都有两面性,家校表现有天壤之别,通过家校沟通,可以放大身上的优点,改掉一些不太好的方面。这时好几个男孩子都主动举手了,考虑到有的孩子家离学校太远,而我们又是晚饭后进行,所以这次就放弃了。三个老师商量后确定好家访对象为星海花园的小葛和小沈。
  在食堂吃完晚饭,我们语、数、外三位老师从学校出发步行去星海花园。看起来这个小区就在学校隔壁,但是要真正走进去得绕一个大圈子。路灯下,我们边走边聊着班上的孩子,倒也不知不觉就到了星海花园的南门。这么大一小区要找到学生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特别感谢一位老伯,当我们向他打听时,他说反正他要锻炼身体,带着我们一直走到34幢楼下,葛娟的爸爸带着他的小儿子也正好站在楼下等我们。
  来到小葛家,她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儿,遵守纪律,比较让老师省心。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主动性方面有点欠缺。我们坐在一起聊孩子在家里的状况。他爸爸和妈妈反映了孩子几个不太如人意的方面,比如喜欢和弟弟打闹,不愿意一个人睡,喜欢看电视剧,容易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我觉得有个弟弟一起打闹也是幸福的,独生子女想这样还没机会呢!不过我也不太赞同孩子看电视连续剧,拖沓冗长的连续剧不适合孩子去看,如果要看电视,不如看一些探索节目或人与自然之类的,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同一小区的小沈家,他家里也有两个孩子,小的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小沈头脑比较聪明,但是比较内敛,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鼓励之下,主动性已经有了一些提高,但表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他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这一点特别好,也比较喜欢看书,但是不能很好的将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表达中去。王老师鼓励他平时在家里要大声诵读,学校里争取机会展示,不要害怕失败,在锻炼中不断提升自己。走的时候,小沈和我们说再见,声音高了很多,有进步哟!
  当班主任以来,还是第一次去学生家里家访,感觉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与孩子家长的交流以及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个学生。希望今天的交流可以给孩子和家长们启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家校合力,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23:05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五年级家访手记
  作者:马静
  参加完每周一例行的全体教职工会议,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餐,我和两位老师就踏上了去春天花园的路。今天要家访的两个孩子都住在春天花园。
  辗转了十来分钟,我们来到了小刘的家中。女孩儿的爸爸妈妈都在家,爸爸穿着一套工作服笑盈盈地站在家门口,妈妈正在厨房里泡茶。在暖暖的灯光下,在浓浓的茶香里,我们和女孩儿的爸爸交流了孩子的学习状况,商量了如何克服孩子学习惰性的对策,还对孩子提出了迎头赶上,争取更好的希望。敞开心扉的交谈,拉近了我们和家长之间的心灵距离,这样的沟通,感觉真好!
  第二个家访的孩子来自河南,爸爸妈妈都在工厂打工,一家四口和叔叔一家三口,七个人共同租住在一个面积八十余平米的小套间。出租屋内的条件不太好,孩子做作业的地方是很小的一张桌子,两个孩子共用一盏台灯,灯光有些炫目;一间卧室里摆着两张简陋的床,衣橱用两块方形的布做门,两张椅子权当床头柜用。我们到时,女孩儿的爸爸妈妈还没到家,女孩儿正做着数学作业,本子上的字写得比平时工整多了。女孩儿弟弟的作业早就完成了,正在一旁玩耍。叔叔和婶婶和我们聊了一会儿孩子的学习。女孩儿的学习不太好,作业完成的质量差强人意,不过从叔叔的口中,我们感觉女孩儿的爸爸对孩子的学习还是蛮上心的,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我们离开,孩子的父母还没有下班,叔叔承诺让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或到校和我们当面交流。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我们的交流可以给女孩儿的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