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桥》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之一〗
  探究问题一: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惊慌。
  师:谁来读读文中描写雨和洪水大而急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是绵绵细雨)
  师:你读的较通顺,谁再来读。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还是春天的小雨)
  师:你读的不错,有没有比他读得更好的。
  生:……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雨一点都不急,到是把我给急死了。)
  ……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上升的真慢)
  师:读的不够味,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上升的速度还是慢)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上升的速度还是慢,也不放肆。)
  (学生没有感受到洪水的肆虐,更没有那种惊慌失措的样子。继续往下教吧,不然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学案例之二〗
  探究问题一: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惊慌。
  师:谁来读读文中描写雨和洪水大而急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是绵绵细雨)
  师:感觉雨有点大,谁再来读。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是中雨)
  师:雨很有点大,但是没有像泼、像倒的感觉。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真是一场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升上来了)
  师:水升上来了,但不够放肆。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读出味来了)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真的很放肆,学生读出了文中的含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险情景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人格与年精神。两次授课我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只不过课堂评价语言不同,为什么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呢?
  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在第一教时,为了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蕴义,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并不断地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期待着某个学生能有所突破,但还是不尽人意。回想在第一次课上我用的都是“读的不错”、“读的流利”这是一种宽泛的评价,廉价的表扬,没有生命的活力,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课堂上的评价能否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呢?在第二次课时,我改变了课堂评价的方式和语言,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如:我听出雨有点大;雨比较大,但是没有像泼、像倒的感觉等,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每一次的读都对文章的中心加以理解,达到“感于心则荡于音,音成于外而化于内”的效果。
  二、教师的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任何艺术是由依赖于创造主体的生命激情、人格魁力并使用技巧来表现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以外,我们还要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要用形式多样的语言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让活化了的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桥》一课中的老支书高大、光辉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身临肆虐的洪水、木桥垮塌的感觉,如果在第一教时,学生研读第一个重点句读不出味不能够走进文本时,我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卡壳”处进行点拨,后面的课自然就不会上的那么吃力。
  看来要让课文中静态的文字和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言,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不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艺术创造的点化,是无法完成的。这种点化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