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受支玉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与名师为友》主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生:今天蒋蓉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学校的《与名师为友》主题活动,需要我现身说法,讲一讲在与名师的交流中自己在教学上的收获,因为她认为,我与您交往之后,教学上很有长进。
    师:你告诉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仅仅是变化的条件,起真正作用的是内因,鸡蛋得到温度才能变成小鸡,石头再怎么给温度也不行,我充其量就是温度而已。
    生:活动要求听一节您的课,我要点评这节课,这就有点为难我了。
    师:其实就以《再见了,亲人》为例来说,正好结合你在新疆的课来讲。
    生:我在看《再见了,亲人》,光盘录制的声音很小,听起来费劲。
    师:你可以参考教学实录口述。
    生:教学实录早看过了,那是为了准备新疆的课。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里,给老师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会有办法的。
    师:如果能面对面交流多好!帮不上你的忙,我很难过,但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生:请您给我们的这次活动定一个题目。
    师:教学意识的融合

    这是接受任务后与支老师短信交流的记录,我的谈话从这里开始。我想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一个普通的老师怎么与名师交往?支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从上面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认识支老师是在1996年初,我去湖北天门听课。听课的机会是我自己向校长争取的,因为我是天门人,当时就是想利用听课的机会回乡看看,并没有关心讲课的老师是谁?课会不会精彩?有时候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那次返乡,我听到了令我震撼的课——《伟大的友谊》。当时,我并不知道支玉恒是谁,只是从这次会议的规模,从浙江大学教授朱作仁,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的点评中稍微感觉到了支老师的“来头”。后来,我来大公桥小学做教导主任,给老师们上的第一节示范课,就是《伟大的友谊》,现在想来,这应该算是“融合”的启蒙,

    第二次走进支老师的课堂,是参加了去年12月份西陵区在师专礼堂组织的活动。这一次是慕名去听的,因为当时是在实验小学交流,这样的机会本不该属于我,但我又一次幸运地听到了《匆匆》,这当中整整隔了十年。十年,支老师的课更加炉火纯青;十年,我的听课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从原来的只能在心里震撼,到现在的可以泼墨挥毫,我把《匆匆》给我的感动写成了文章,以表达心中酣畅淋漓的快感,就像作家池莉的一部小说题目《有了快感你就叫》,叫出来是为了自己快乐,没有想到它会带给我幸运。

    今年的春节是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家里有人住院,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那段日子忙得没有时间上网。年后,我打开电脑查收邮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我的收件箱里有支玉恒的信,这简直太意外了!真的没有想到支老师会看到我写的文章,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已经阅读了我博客里的其他文章,并且给予了认真的评价。他知道我姓刘,知道我是湖北宜昌人……真正的认识从这里开始,交流从这里开始,崇拜也从这里开始。

    我知道于我这个年龄说崇拜是不太合适的,但除了“崇拜”也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心中真实的感受。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支老师后,我写了一篇《与名师相处的日子》,有人用八个字来评价那篇文章“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我想,这八个字可以准确地概括我当时崇拜的状态。也许一个人一生真的是要有一个可以让你在心里崇拜的人,如果在这之前,别人问我崇拜谁?我真的很难回答,但认识支老师后,崇拜变得具体而真实了。它真实地激励着我的斗志与潜能,也真实地让我感受着如坐针毡的不安与压力。开始的交流,我的确没有轻松的感觉,毕竟面对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师,自己那点可怜的知识贮备,常常会使我陷入无以面对名师的平易与谦逊的尴尬。支老师喜欢把他的文本解读或者教学思考传给我,征求我的意见。一次两次还能应付,多了,便会因为心虚而反感,有时候心里甚至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这种“过分”的谦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歧视。

    记得支老师第一次把《拥你入怀》的备课思考传给我征求意见。这是支老师在《读者》杂志上选编的文章,因为不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又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我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只是客套地说了几句好话。后来,支老师给我写了这样的回复:“本意是请你帮助我,因为这次活动规模大,规格高,我想慎重考虑,所以请你参谋参谋,没想到你这样客气。我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讲这篇课文。要想让学生理解到我“思考”的程度,恐怕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学生跳离文本,甚至逆反作者的创作原意,需要对文本进行《课标》上所说的“阅读批判”。对此,我没有把握。另外,杭州虽是大城市,但学生并不很好,比宜昌那次的学生差多了!杭州人沉缅于休闲享受,对孩子影响很大。对于我的教学,说实话,人们都不再说什么。即使有时讲得很糟糕,大家也不说什么。这使我不能再听到不同的声音,心中很无奈,很苦恼!我相信你的水平,尤其是文学赏析批判的能力,我无法望项背。非常希望你能给我以帮助!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看了支老师的肺腑之言,我很惭愧。我又打开了《拥你入怀》,在认真阅读之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给了支老师。结果我的意见成了这个课例贯穿始终的线索,实现了我与名师教学意识的又一次“融合”。

    这样的交流是愉快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真诚与真诚的对话。愉快渗透于交流的每一个细节,在面对面的交谈里,在天各一方的电话,邮件,短信的传输中,在“鸡蛋与石头”的幽默里,在“内因与外因”的哲理中,在“融合”而不是“观瞻”、“仰止”的亲切里……套用作家肖复兴在《那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一段话:我应该庆幸,在我的一生能够有机会与名师平等对话,而且是这样一位鼎鼎有名的老师,一位人品与教学都堪称楷模的大师。他对于一个普通教师,一个晚辈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已渐颓废的生命重新充满了活力,仿佛天空更明亮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名师就是这样做的,名师的课就是这么作的。

    谈到这里,我想起学校曾经开设的校本课程《做人与做事》,想到了支老师经常提到的“做人的真实与做课的真实。”如果把这种联系放到支老师的课堂来观察,不难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是在阐释“人性”的真谛,是在追求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自身的解放,追求由于这种解放而获得的语文学习的自由,进而获得生活的自由。所以,我们看到的支老师的课堂是平凡的、真实的,是自由的、快乐的。

    “大家有解手的吗?”

    这是在为我国小语界德高望重的袁瑢老师庆贺八十大寿,袁老师和小语界的多位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教师,都正襟危坐,准备听支玉恒老师讲课的时候,支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此语一出,几乎所有在场的听课教师都为之一怔,连学生也都楞住了。谁也没有想到支老师会在这样的场合说出这样“目中无人”,不敬不雅的话。但在支老师看来,学生在开幕式之前便坐进了会堂,接下来还要继续几十分钟的课,这个时候让学生去一趟厕所,解一解手,这很需要,也很正常。

    师:谁敢站起来大声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
    生1:我是!
    师:这位同学读得太好了!谁能读得比她更好,把她读坐下?
    生2:我能!
    师(问生2):你觉得你能把她读坐下吗?
    生2:能!
    师(问生1):你觉得你该坐下吗?
    生1:不该!
    师:一个认为能读坐下,一个认为不该坐下,那么两人并列第一。
    师:谁还能把她俩人都读坐下?
    生:我可以!
    师:如果你把他们读不坐下,我可要刮你鼻子,行吗?
    生3: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支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和学生平等对话、聊天,那般的亲切、自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支老师这样和学生走向共识的心声共振,那般的和谐、优美。我们经常看到支老师走下讲台,眼睛向下,关怀向下,爱心向下,以童年的清新直觉与纯净感官。融入孩子,营养孩子;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走上讲台心力向上,情怀向上,精神向上,用心灵的真实语言与自然声音,拥抱生活,放飞希望。

    “谁有问题,请写在黑板上。”
    “请你把读懂的写在黑板上。”
    “把你们的格言警句写在黑板上。”
    ……

    在支老师的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问题由学生来提,板书由学生来写,老师却“躲”在学生中间“偷懒”,黑板已经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下,它已经成了大家共同的舞台。

    生:我还知道“云、雨、雪、风”的变化跟太阳有关系。
    师:“云、雨、雪、风”归谁管?
    生:归气象局管。
    师:那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变化?
    生:是气象变化。
    师:两个字包括了几个自然段?
    生:2个。
    师:对,这就是概括!

    在支老师的课堂,我们看不到学生上课的紧张和压力,看不到“逆水行舟”的心理负担,看到的是举重若轻,看到的是行云流水,看到的是亦庄亦谐,看到的是反璞归真,看到的是学生会心的微笑、教师生动的体态、还有师生互动的耳语,看到的是有趣的玩笑和机智的幽默。支教师不会用这种“法”,那种“法”,去招招式式,条分缕析,但他总能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峰回路转,水到渠成;支老师不会刻意地指导学生认识文章的篇章结构,但学生在读悟中,在认识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很自然地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支老师不会挂小黑板,把句子从文本中剥离出来,反复强调“这个句子有多么重要,要深入理解。”而是在整体的感知中,在有情有致的朗读中,学生自会悟出它的奥妙;支老师的教案里不会有太烦琐的问题,但一定会有一个总领和几个大的步骤,如:

    《太阳》一课的“你读懂了什么?”
    《放弃射门》一课的“你认为福勒算不算一个优秀的球员?”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读了三遍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
    《匆匆》一课中的“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诉”
    《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

    这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和清晰的步骤给学生学习、思考、诵读、表达留下巨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完全按照学生当堂的反馈情况随机调控,学生缺什么就“给”他什么,哪里阻塞了就给他疏通,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用支老师的话说,他是在给学生上课,而不是听课的老师。所以,他把课堂当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而不是自己展示所谓才艺的场所;他关注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而不是惦记自己是否讲得“出彩”……支老师的课堂是干干净净,本本分分的,但就是在这样的干净,本分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自然生成的精彩。我想,这就是支老师追求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胸中有招而手中无招”的境界吧。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即自身解放的实质是“自由”。他说,“谁自由才能够让一个世界对此起支配作用并且让一个世界世界化。”用海德格尔的方式说,支老师是在努力地让语文教学的世界世界化,平凡、真实的背后,是支老师追求教师与学生的解放与自由,以求得语文教学的纯粹意义的高远境界。

    有人说,“支老师的课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一种大气,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东施效颦’之嫌,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支老师那样深厚的理论功底、文学功底、艺术功底,缺少支老师那样执着的人生追求,做事往往急功近利,不能安下心来教学,静下心来读书。感受大师们的风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而我以为,我们更应该感受的是大师身上除却功底与机敏之外的一种做人真实到极致的勇气与自信。语文教学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人的解放与自由!

    讲话的题目没有用《教学意识的融合》,因为“融合”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高度,但如果在用心感受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正在发生着大家有目共睹的变化,那么最终的“融合”将不再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感谢学校《与名师为友》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回顾与总结,让我有机会把感受与大家分享,也让我有机会把我的文字作为生日礼物奉献给敬爱的支玉恒老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05: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