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班语言:小猪变形记汇报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08: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间的联系与变化,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讲述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
3、初步理解“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看个封面,你们从上面看到了些什么?小猪在干什么?(幼儿:小猪,身上有羽毛….)小猪想干什么呢?”(幼:它想飞….)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故事里的小猪到底想干什么呢?”
二、展开故事,体验想象(按故事内容需要依次出示ppt画面)
第一部分:变长颈鹿
1、老师边出示图边讲故事“这一天,小猪觉得很无聊,就跑出去玩,它遇到谁?它想干什么呢?”(老师模仿小猪讲:我敢说,做长颈鹿一定很刺激。)
3、请幼儿看ppt,猜想“小猪怎么让自己变成长颈鹿的”(小猪做了一对高跷,然后踩着高跷去散步了)
4、出示图,老师问:“小猪遇到斑马了,它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事呢?”(师用绘本语言讲它们的对话,小猪:“我是一只了不起的长颈鹿,我可以看到好几里远的地方。斑马:“你不是长颈鹿,你是一只踩着高跷摇摇晃晃的小猪,你最好小心点儿。)
5、出示下一幅图,“哎呀!发生什么事了?”(让幼儿看图讲述)
第二部分:变斑马
1、这次变长颈鹿的没成功,小猪接下来又会想到变谁呢?它又会怎么变呢?(幼儿大胆猜想、说)
2、“它这次变得斑马像吗?变得好不好?又会发生什么事?”
第三部分:变大象
1、“这次遇到了大象,它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2、“小猪又有什么新想法?”
3、“它会怎么让自己变成大象呢?”
第四部分:让幼儿看图进行讲故事
“小猪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呢?看谁能看图把故事讲下去!”
第五部分:提问引出故事结尾
“小猪最后变成了谁这么开心呢?“
三、感受“做自己最快乐”
1、瞧,小猪这一天都变成了哪些动物?都成功了吗?
2、小猪变了那么多都没成功,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四、师幼一起完整的看图讲故事
小结:是呀,现在小猪再也不会摔倒,不会被水冲…..他可以在泥潭里想滚多久就滚多久,多自由啊,小猪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了,原来只有做自己才是最快乐、开心的。
五、延伸
    “你喜欢做自己吗?”“你觉得自己平时做过的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我们一起回班说给其小朋友听一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08:21:56 | 只看该作者
《小猪变形记》教学反思
《小猪变形记》是英国插画家本·科特创作的一本图画书,是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我一看到这个故事就被里面的情节给吸引了,它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突然百无聊赖,就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他满脑子奇异的想象,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失去信心时,它又受到别一头猪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
在活动之后,区教研组的老师们对我的这节课也进行了激烈的研讨,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为我的这节活动提出了中肯而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给我,让我获益良多,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看:
原来我设计的目标将语言目标的认知和技能摆放顺序颠倒,语句也不够精确,可以调整为:
1、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图片间的联系与变化,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讲述。
3、初步理解“做自己最快乐”的含义。?
从材料的准备上看:
整个活动我个人觉得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材料的准备,有了图片的出示能很好的帮助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
从教学的过程上看:
1、在活动的流程上看,老师们觉得环节间如果稍微调整活动的效果会更加的完整一些:导入→分段讲述→完整讲述→迁移经验
2、在完整讲述的部分,老师们觉得我应该在此讲故事按原文讲一边,而不是让幼儿看图讲故事。
3、在活动的最后,故事的迁移部分,老师们觉得我在实施活动的时候可以从引导孩子们观察“小猪”模仿别的动物外表的失败例子着手,迁移到孩子自己身上,这样才利于孩子理解“做自己最快乐”的含义。
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汲取本次的语言教学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15: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