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教育对当代中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心小学 丁晓华
【摘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学好小学语文对其他学科提供基础支撑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与教育部多次强调的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主旨相去甚远,亟需升级换代,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适应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必须对现行小学语文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改革 人文教育
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小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然而,几十年应试教育带来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崇尚高分,课堂教学崇尚“标准答案”的弊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人文素养低下。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缺失。
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受过重升学压力的影响,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工作好坏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在目标的定位上“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实现知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丰富内在价值;忽视了课程的亲历性、自主性、方法性,忽视了个体经验、感受的差异性,从而遗弃了很大一部分的课程价值”。这种课程目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语文教育工具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曾几何时,我们向往的师生之间融洽相处情同父子的深厚感情基础被逐渐淡化。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指挥棒下,让教师教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我们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帮助大多数学生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而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体系的支撑,语文教育中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长久影响力的因素就不会沉淀多少。当前语文教育的工具化具体表现为:(1)以教师主导为核心。在教育中,教师往往人为地割裂学生与教材、生活的真正交流,表现为学生不会自学,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做一个在“教育温室”中成长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及他人的多向性开放的平等也被削弱了,教师常常满足于一对一的单项交往,把学生当成了孤立学习的个体,“学生对待教师也像对待严厉的家长一样,全神贯注,沉默寡言和心怀恐惧”。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自己则成了向容器中灌输知识的“工具”。这样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来自于合作、交流、互动而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成了教学中的“工具”,被抽取了人文性,被严重的“物化”了。(2)学生缺乏主动性。语文教育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没有真正地将客观精神(语文知识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主体的理解而转化为自生的主观精神。学生唯老师之命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 ,学得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乎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想法。很少有勇气去质疑问难,更不用说去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在被动地学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很难确立,只是在努力取得好的评价(优良的考试成绩),而良好的道德素养、美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