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一:如何审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1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议论文写作,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议论文写得符合要求应该并不太难。可是在自学考试时,面对一个议论文题目,好些人却感到难以落笔,其原因,一是平日写得太少,二是平时缺乏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下面从写作的角度谈几个问题。
                 一.如何审题
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这类议论文在试卷中已出好一个题目,如《清流与活源》、《谈时间》、《论“清淡误国,实干兴邦”》、《说‘欲速则不达’》、《说‘功亏一篑’》等。考试时就要根据已出好的题目,确定论点,展开论证,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命题作文的试题题目有什么特点呢?
从语言结构上分析,它往往是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是一个短句。无论哪一种成分组成的题目,都没有附加任何材料,启发和暗示考生题目中所要议论的内容,需要自己审辨,理解题意。
    从题目和论点的关系上分析,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况:第一,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论点;第二,题目不是论点,只是一个论题的范围;第三,题目要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第四,题目蕴涵着比喻和象征意义,论点要从它的比喻和象征意义中引发。审题立论就要从这两个角度来找方法。
首先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入手,来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一般说来,议论文题目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才能来自勤奋》;《时间就是生命》、《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等等。这类题目往往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也就是说不需要再自立论点,只能严格按照题目确定的中心论点加以论证。对这样的题目审辨应着重分析它要求论述的重点是什么。从语言结构来看句意的重点在谓语部分,这部分常常是题目要求论述的重点。如上面三个题目的论证重点分别是“来自勤奋”、“是生命”和“要有远大的理想”。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来写,文章就能紧扣题意,具有一定的深度。
另一种是用一个词组为题,或为联合词组,或为偏正词组。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实质上是要求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那么,审题首先就要搞清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个联合词组,“耕耘’和“收获’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多少耕耘的劳动就能有多少收获的成果。这样的题目应该把重点置于它们的因果关系上(当然这类题目蕴含了比喻意义,必须作恰当的引申)。又如《创新与务实》,二者是并列关系,创新与务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又如《做人和做戏》,二者是相似和相反的关系。如能分析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那就抓住了题目要求的重点。 有的题目是由名词性偏正词组构成的,看上去很象论点,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论述的范围。如《崇高的理想》,它本身没有表示文章的论点,你自己先得在这个话题上树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要抓住题目的词语,分析它的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来理解它的重点。在这个题目中,“崇高”是“理想”的修饰词,也是这个题目的重点。论述理想必须着眼于“崇高”,怎样的理想才称得上“崇高”,而不能把各种各样的理想全部搬上去。又如《信念的力量》,“信念’是“力量”的限制词,这个题目要论述的是信念的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所以‘信念’也就作了这个题目的重点。如果撇开“崇高’大谈理想,或撒开“信念’大谈力量,其文章都不能紧扣题意,而出现偏题现象。
还的题目是以“评、议、论、谈’等词组成的动宾词组,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议“摸着石头过河”》、《论毅力》、《谈时间》等,这类题目提出的也只是一个论题,前面两个题目带有比喻性质,明确文章的论点还需要自己的努力。后两个题目看似明确,仍然没有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只为中心论点的确立提供了一个范围。但是它们的语言结构,明确表示其议论重点均在宾语部分。就后两个题目来看,中心论点必须跟毅力或时间有关,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出现离题现象。而前两个题目蕴含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来确立中心论点和论述重点。如《议“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个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摸着石头与过河的关系,不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比喻,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喻意义,指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摸索试验的过程,走一步,看一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能看做是粮仓满了,要晓得礼貌。应该深察出题者的用心,应该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上去把握。而且要搞清楚两者关系的主次,确立论述的重点。假如把“仓廪实而知礼节”,理解成为条件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在“仓廪实”上,即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如果把它理解成为递进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要放在“知礼节”上,即“仓廪实”了进而要“知礼节”,如孟子所谓:人饱食、暖衣而无教,近乎禽兽。所以审题的重要性,不仅是避免跑题的问题,还是确立论点和论述重点的第一要务。
第二类是看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题目,有的要考生自拟题目。这类试题在历届《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用得比较多。
    材料作文的试题,第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读懂材料的意思,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尤其是选自文言文的材料,更需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如果既有题目又有材料的试题,那就需具体分析。有的是以题目为主,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
   “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日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题者拟出一题: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这段材料如果不规定题目,那么可以从许多角度去理解。比如怎样对待批评,怎样帮助青年等。规定了题目实际上是规定了对材料的理解范围。反过来,仅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不少考生恐怕难以理解它的含义,现在加上一段材料,实际上是在帮助考生理解扫天下与扫一居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是无从着手。又如:1994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出题者提供了以下材料:
    “《应谐录》记述了一个“争雁’的故事: ‘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飞翔的大雁,说:“把他射下来煮着吃。”他的弟弟不赞成,认为家鹅煮着好吃,大雁烤着好吃。兄弟俩争论不休,请人裁决,得到的回答是: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俩这才想到去射大雁,可那只雁早就飞走了’”。然后以《由“争雁’所想到的》命题,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如果是没有题目、仅有材料的试题,就要针对提供的材料,确立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述。而今有了一个题目,就是告诉考生要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争雁”上,揭示“争雁”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后果,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所以考生在审视这类试题时,不能忽视题目对材料的引导与限制作用。要注意的是不少材料是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上面例举的两个作文题就是两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材料,面对这些材料,一方面要挖掘它的隐喻意义,另一方面要引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能紧扣题旨,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至于只有材料,没有题目的作文试题,那自由度较大,但必须紧扣材料自拟题目。而题目得当与否全在审题的功夫上了,也就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的程度,将起决定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