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1 07:52:36
|
只看该作者
其一,评赏,直面儿童,给予儿童写作最为真切的需要。
我们常见儿童拿到教师精批细改的习作,仅关注成绩,那火红的“优”会让他们欢欣鼓舞,而那同样血色鲜红的“良”或者“及格”会让他们感到羞愧,随即将习作藏起来。教师悉心写下的评语也就此封存,成为无效劳动。就是因为缺乏鼓励,没有欣赏,导致评改的无效。儿童的心是敏感的,也是需要呵护的,他们容易和外界的积极因素互动,他们需要从评改中汲取写作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事例也发生在名人身上。著名作家金波小时候曾经诚惶诚恐地交给王建瓴老师三篇诗歌。没想到三篇都得满分(5分),而且王老师还在全班以朗读的方式发表了他的诗。这样独特而巨大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如今他很乐意为儿童写诗。江苏作协副主席黄蓓佳女士珍藏着一篇有98个红圈圈的作文。那是在1972年5月的作文赛中,她的《补考》一文以张贴的形式被发表在学校操场。作文上还有老师打的98个红圈圈。黄女士坦言:这98个红圈圈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昭示,是一种诱导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宇宙气息。没有当年的98个红圈圈,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黄蓓佳。中国作协会员鲁克先生说他走上写作之路,得益于小时候教作文的黄老师。黄老师为引领他走上写作之路,在分值上从不吝啬,从“乙”“乙上”一直提至“甲上”。此外还提供了许多发表机会给他:班级板报,校墙报,最后推荐他成为校刊的主编。这些形式多样的鼓励使得鲁克在学生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并开始为之付出努力。
儿童的需要,就是教学的着力点,鼓励,就是儿童进步的动力,就是评改中最核心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多方证实,应该是一种共识。
其二,评赏,超越功利,指向儿童写作的内驱力。
评价的功利性源于对儿童写作性质缺乏真实,全面,正确的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写成的作文定义为“习作”,就是界定了儿童写作的练习性质,不同于成年人的文学创作,不需要用审视的眼光对待。其真义在“习”字的训诂上可见一斑。“习”字画作一图,上部分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大家想一想,小鸟学飞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对儿童习作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啦: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写错了不要紧,写不好更不要紧,习作即是错误的艺术。因此,周一贯老师著有《儿童作文教学论》,将儿童写作概括为: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综合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习作评改必须遵循的三原则,追求真,弘扬善,欣赏美。评价的功利性就在对“真、善、美”的过度,偏差的追求:写真,评改时如打假斗士;写善,为善而写善,逼迫儿童作文中出现伪善,假善;写美,导致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美文泛滥。严苛的评价让儿童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写出的作文难以被认可。潘新和教授指出:小学阶段的习作沦为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重复训练,成为应试的帮凶,评价的失当就是关键点。
评赏,将评的重点落实在“赏”字上,赏识儿童写作过程以及文字中的灵光一现,赏识童言稚语中曼妙的缪斯天性,赏识儿童在评改过程中言说的勇气,赏识同伴间交往互动的真情相助,赏识自我修改的意识形成于习惯的养成。欣赏,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成了评价的风向标,儿童能在被鼓励与被欣赏中激活主动性,自觉性,这就是写作最为可贵的内驱力。
相反,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意念,儿童习作可能会成为一种无奈的“自宫”行为,也必将推向自我写作信念的瓦解。森严的批改中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写一篇让老师满意的文章,免得找麻烦。“为教师作文”成了动力源,这就将写作推向蹩脚,错误的方向,走回“语言优美,立意崇高,篇章布局巧妙”的老路。唱高调,编假话,堆辞藻,抄袭……就这样,灵性没了,童真没了,趣味没了,甚至连坦然的品性也磨灭了。
其三,评赏,多元视角,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
评赏观给教师的最大启发是开启了阅读儿童习作的多元视角,这样角度的开放与变化也将为其今后适应于更高层次的文学欣赏与评价奠定可贵的基础。面对儿童习作,除了增、删、换、改之外,我们更需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儿童用真性情写下的文字。而欣赏也必将带来儿童更为真情的写作,二者再“赏”与“评”的同步中实现共赢互惠的。同时,将评赏在课堂互动中实施,“评”的主要方向就是“赏”,以赏为主,教师,同伴都从内心欣赏习作,言谈举止都流淌着“赏识”的温厚意念,儿童在互评中也多从发现闪光点入手,学习的是欣赏的态度,养成的是主动赏读的意识。这无疑将对整体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此入手,儿童的良善品行也会得到滋养,他们习惯与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发展美。
这样的审美情趣并不空洞。张祖庆老师的评赏观并不是空洞地表扬,而是将“赏识”和“指导”相融合,互相渗透,穿插进行。“赏识”中也含着“指导”,“指导”又以“赏识”性的语言传递。师生间真诚互赏,共同发现习作亮点,提炼写作方法。评赏并举的设计就使得群体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起体悟习作方法,感受同伴进步,实现了“赏识”与“指导”的和谐统一,形成“赏中有导”的有效,良好的教学格局。
评赏带来的多元审美视角在评价中是最活跃的因子,是评价鲜活灵动的保障。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不会冤枉好文,误解好人,不会随意地否定创意,即便它与主流观念有悖。发现优点的意识让我们能触及作者内心更猛烈的思维火花。
例如,2011年考湖南高考卷《早》,网传有一考生写下:
早是万恶之源,判卷老师若是不信可去问百度。早泄、早恋、早孕、早衰、早逝、早熟......为了现身说法证明早的害处,今天我早交卷...就写到这吧,交卷去了……
必须承认,这样的文章在古板的评价体制内得零分也是必然的,作者忽略了它是测试,是要“做足文章”,要接受检阅的。此文零分,可是你再一读,发现它是绝妙的“微博”,如是投放网络,一夜爆红的可能性极高。事实正是如此。因此,多元的视角,应该成为评价习作应有的反应,是一种有益的条件反射。张祖庆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习作赏评课也并不排斥“规范、修改、提高”。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给孩子们一颗好吃的甜甜的糖,在他们回味甘甜的时候,温柔地指出提出“美中不足”,并给予他们“锦上添花”的锦囊。这样的教学智慧,本身就值得一线教师欣赏。
其四,评赏,激荡情感,营造儿童写作至纯至美的境界。
佛家说:欢喜境即至高境。欢喜也是教学中至纯至美的境界。教学中营造欢喜境界,是广大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儿童写作中出现欢喜境界,于教师,教学,儿童,写作等诸因素而言,都是造化。造化原本是可遇不可求的。如今,评赏,让习作评讲课进入欢喜境界成为可能。
可能源于教师,同伴不遗余力的欣赏和鼓励。“人是由情绪支配的动物”而情绪在支配人的意识行为时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长期以来,评价失当也导致负迁移的形成。良好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可能还是亢奋的。常听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奇闻轶事,这就是良性情绪的正迁移表征。例如施耐庵为写武松打虎的桥段而观看狗儿打架时忘情投入被狗咬伤,大仲马写作时为自己文中人物的命运而高声哭泣,老舍先生为修改文中船夫的一声招呼而在码头蹲点一天,卓别林为创作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题材的作品而宴请流浪汉……我们的习作评改课,如果能通过欣赏,鼓励,达到情绪正迁移,用良好的情绪体验来激活儿童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活化写作思路,儿童写作不就走上一条活路了么?让孩子在良性情绪正迁移下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厌烦作文的顽疾也将迎刃而解。
话是开心锁。鼓励的话语更是万能锁,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能促成同伴的各种成功,成长,收获,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情感,能有助于儿童体察,琢磨,咀嚼出快意的童年滋味,能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深入反思,积极投入再写作的历程。鼓励,让儿童“从棉袄里压榨出一个小来”的窘迫境地中逃离,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伪表达中解放,从泛泛而谈,收肠刮肚地编造伟岸丰功中挣脱。他们从此为获得进步而写,为展示自我独特风采而写,因高兴而写,写快乐心境。
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这样的欣赏与鼓励,儿童的良好心态会形成,他们会变得更加善于发现美,体会写作的乐,感受生活的趣。这将是他们通往人生道路上的有效防护,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如果说一中风格或是主张的习作课,评讲课,能够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有益的收获,我们要一起呼告:我们愿意这么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