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5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数学日记——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日记使学生敞开了心扉。而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不仅能使我更广泛地、更深刻地了解了学生。而且可以 根据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我看到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花园中的数学问题
钱敏雪
我们的学校,有一个很漂亮的花园。
学校里请的花农隔三差五的来学校修枝剪叶、浇水施肥。
可他不是每次都做相同的活,有时剪枝,有时浇水,有时搬些花草来,有时……
更使我匪夷所思的是:有时他会在一天里干上述的所有事情,难到他来工作也有什么规律吗?为了解来我心中的迷团,我开始注意起这个勤劳的花农了。
我发现他2天来学校浇一次水,15天来给树枝剪一次枝,一个月换一次花。今天是5月10日,花农又同时完成这三样工作,不知道他再隔多长时间又能在同一天同时浇水、剪枝、换花呢?
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就用这篇日记来导入新课。一些学生被难住了,另一些同学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各抒己见,接着,我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方法,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容易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都显得非常高兴,都以积极的状态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当教师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时候,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生活化了,学生便能自觉地接受数学、欢迎数学。
三、数学日记——促进思维条理化的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写一篇日记,就是学生整理活动程序的一次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我重视指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以达到促进思维条理化的目的。
当学生把观察生活的过程、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思维过程。我们来看一下谢一帆的“剪指甲”:
剪指甲
谢一帆
“咔嚓……咔嚓……”又要剪指甲了。我突然想算一下,一年要在手指上能剪掉多少指甲。
我想,大拇指的指甲面可以看作长和宽都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每次大约剪掉长度1毫米的指甲。1毫米=0.1厘米。每周剪一次,一年有365天,365÷7=52(周)……1(天),我们就按52周来计算,一年共剪掉:52×0.1=5.2(厘米),那么一年一个大拇指剪掉的指甲就是:1×5.2=5.2(平方厘米)。如果和其他手指的指甲平均一下,每个手指一年约剪掉5平方厘米,十个手指就是5×10=50平方厘米。如果再加上脚趾甲,一年剪掉的指甲就是100平方厘米呢!
哇塞,“相当于一个手掌大小啊!”当我算出这个得数时,不由的发出了一声惊叫。
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清晰的思维过程。也许,他经过了多次实践和反复思考,才完成了这项活动。但最后,当他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思维就有条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