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晏子使楚》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之一】
  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你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还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师:好,(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就来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楚王这个人很霸道、很专横,根本不尊重人。
  生:对,不仅如此,他对晏子可以说是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的矮小。意思是说,你这样的小个子,一个洞就能过去;说齐国没有人,也是说晏子的无能,意思是你也配访问我国!这样的侮辱真让人难以忍受。
  生:从他的“瞅”“冷笑”中,我能体会到,楚王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他就是要故意欺负晏子,他以为晏子不敢怎么样,这样他楚国有多威风!
  生:我觉得楚王还很狡诈阴险,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这都是楚王设的把戏。
  生:就是假的!怎么就那么巧,在晏子来的时候抓住齐国的盗贼?况且一个小小的盗贼也不用劳一国之君来审问吧!
  师:可见,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勃勃的野心,跋扈的态度,不可一世的嘴脸!能读出你们的体会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师: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生:读画出来的句子。
  屏幕出示: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注意到了,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从这里我知道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生:我还体会到,楚王像泄了气的皮球,他输得很惨!不仅陪笑,还赔不是,向晏子道歉,作为一个国王,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师:那么晏子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晏子,走近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案例之二】
  【建议思考】
  怎样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突然发问?
  如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化有多难?
  【背景说明】
  语文课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引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形成参与意识,把握学习途径,养成能疑善疑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晏子使楚》是描述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人物故事。故事内容深入浅出,刻画了一位时刻维护祖国尊严的谋臣、大使形象,字里行间透出人物的机智,极富吸引力。整篇文章围绕晏子受辱的三件事,展示晏子的机智,所以“疑”事“疑”人成了学习本文的关键,教学以“疑”贯穿始终,在“疑“的过程中寻求学法,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自学能力。案例描述
  镜头1:“五尺到底有多高?”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晏子这人吗?你了解他吗?
  生: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能言善辩,很有才干。
  生:我听说晏子后来他官居相位,仍然很廉洁。有一次齐王要送他千两黄金、千石粮食和一辆新车,他都拒绝了。
  生:晏子被派往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他,都没有成功,反倒自取其辱,惹了一身骚。生:老师,现在1米=3尺,那么5尺≈1.67米。晏子不可能有1.67米,今天我们如果有1.67米,也不算很矮,而文中提到晏子很矮小,那肯定比常人要矮得多,那5尺到底有多高呢?
  生:我记得有“七尺男儿”之说,那比较正常的身高应该是七尺吧!
  生;如果我们认为比较标准的身高是1.70米,那么,古代的一尺是:1.70÷7≈0.24米,5×0.24=1.20米,5尺来高的洞就是1.20米左右。
  师:古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以前我在看课外书的时候,也读到过一位齐国有名的国相,他的名字好象也是一个“婴”字,可是他的生活却很富有,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师:(课文快要结束时,突有此问,犹如平地一惊雷,老师稍加点拨,顺势带出课外探究内容)我们课文中的晏子,是春秋的相国,姓晏名婴;而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相国,姓田名婴,此婴非彼婴也。不过,既然有了疑问,老师就让大家课外去收集一些资料,待准备充分后我们在活动课安排这两位齐国的相国见一次面,看看你更喜欢谁?你更敬佩谁?
  【案例反思】
  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适时的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入情入境地学习,充分感受语文学习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语文是“生活的影像”。对于“晏子究竟有多高”这一问题的探讨,使同学们对晏子的机智有了足够而且非常形象直观的认识,探索的过程了解了解题思路、方法以及手段,学习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策略,从而感受课文的精髓,这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类问题地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能疑并逐步学会善疑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的个性之光在合作中闪烁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阅读正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问题来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从而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知识,过去都是老师传授,如今要自己学;答案,以往都在书本上,现在要自己找。学生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是自己的发现,都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这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了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为以后自主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问题解决本身又让学生体味了成功,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由同学提出问题,改变了原来的接受模式,使每位同学在学习中都成了主角,在共同求解中成了“合作伙伴”,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一起努力,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放飞在课外,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师生智慧与激情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调试,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课堂教学的运作机制。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互动活动中,课堂不断生成着新的问题,最后并未形成一个“标准”,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课外阅读是学习的延伸,是拓展知识面,训练综合思维的过程,也是学会获取知识的重要实践(学习从多方面获取资料,整理资料),耗时量大,涉及面广,宜放到课外完成,使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长期类似的语文实践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密切与各学科的联系必有所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