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经验:数学教学的重要“视点”——一次微型课题研究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  注

    我听过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钟面》。教师讲到钟面上“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时,问学生:“大家知道为什么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吗?”问题很明确,可是学生的回答却让人啼笑皆非。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因为分针‘瘦而长’,所以它走得快,而时针‘胖而短’,所以它走得慢!“哄堂大笑。

教师听学生这样回答,眉头直皱,无可奈何地让学生坐下……

课后交流,观摩的教师都提到这个细节,执教教师说:“这个学生平时就喜欢‘瞎说’……”大家都把它当做一个笑话。

    笑过之后我思考:这个细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显然,学生是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作出类推的:日常生活中身材高而瘦的人往往跑得快,而身材矮而胖的人往往走得慢,

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了联想,或者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投射到数学学习中。我隐约感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一种潜在影响。

这个“问题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关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认为,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是个难点。今年我教六年级,学生在复习时,仍然不断出现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三角形正着放的时候,他们很容易画出它的高(如图1);但是当三角形斜着放的时候,画这条底边上的高,往往就容易出错(如图2)。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会这么难呢?讲评这个问题时,我格外关注学生的反应。
当我把斜放着的三角形的高的正确图示画在黑板上时(如图3),有个学生轻声说:“这条高怎么斜着呀?”


不经意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
“高为什么不能斜着?”我走到
她的身边,“你为什么觉得老师这样斜着画,就不像‘高’呢?”

“老师,我们平时说的高都是‘竖着的’呀!比如量身高的时候,量房子高度的时候,都不能斜着……”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是这样理解“高”的: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都是以地面为参照,垂直于地面的,这就是学生关于“高”的生活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的。所以,它不一定都是“竖着的”,也可能是“斜着的”。
“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当我给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他们画三角形的高,就很少出错。

后来我把这个发现介绍给身边的同事,他们再给学生讲解,效果就很好。有位年长的教师由衷地说:“教了一辈子书,老觉得学生在这里容易错,直到快退休了,才弄明白问题的症结……”

这次反思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也真切地领悟到关注“问题细节”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研  究

    若是在平时,事情也许就这样过去了,那几天学校正要大家斟酌微型课题的选题,于是我便把这个话题定为微型课题。那段时间无论是在教学中,在课外的阅读中,在日常的闲聊中,还是在外出的学习观摩中,我都会关注这个话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除了“干扰”数学学习,它也能带来一些“便利”吗?怎样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扬长避短”……

    起步的时候,带着这些问题,我也觉得找不到研究的“抓手”。于是我从文献资料的学习,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着手展开研究,并主动与他人交流想法。当时的目的性也不是很强,但是逐渐地就生发出不少新的认识。接下来,我便在实践中关注并对这些想法进行一些尝试,实践中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我都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梳理。对研究中成功的事例、不成功的事例、学习心得、研究感悟,记录并定期进行梳理是开展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种“聚焦”中,我的研究逐渐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认识逐渐由零碎走向系统,由肤浅走向深刻——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如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分为:

    第一类,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钱币的认识”等知识时,学生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物体、直接体验到的经历,往往与之相关,这样,生活经验就可以直接促进其数学学习。

    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有些生活经验,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数学学习。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复始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循环小数”

中“循环”的含义。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迁移”的生活经验。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迁移”,甚至有些经验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在学习“质量单位”时对“质量”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或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一些干扰。对于这一类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应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化解此类生活经验带来的“负迁移”。

倘若不作微型课题研究,我对这个话题也会有所关注,但仅仅是一些点状关注,很难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我逐渐认识到:学生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它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牙口承认这一点,可以有效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近一次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有6本书(每本长23厘米、宽17厘米、厚1.5厘米),如果要把这6本书包装在一起,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通常,我们的想法是将各种可能的包装方法逐一列举,并算出需要多少包装纸,再作比较。教师或许会提示学生:注意分类列举,有序思考,这样可以算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法就是把6本书直接重叠在一起(如图4),但是算法还是比较复杂。


讲评这道题时,学生提醒我:“储老师,解这道题,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就会发现,书店的叔叔阿姨包装图书,本数比较少的时候,都是这样包装的呀……所以我们一下子就判断出:这种直接把书本最大面重叠的包装方法所需的包装纸最少。”


特级教师周益民说:“我最好的文章写在学生身上。”看到学生能够主动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我由衷地感到开心和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7: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