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杰老师“用数学”一堂课的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式学习,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探究──体验──再探究的过程。听后有三点体会。
一、运用媒体手段,激发探究灵感
本节课教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教学中首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电脑软件,一幅美丽的动物园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微机显示:先出示4只可爱的大熊猫,接着又从树后走过来3只;就在这时,3只顽皮的小猴子跳到树上,紧跟其后的两只猴子在地上玩耍;远处又跑来6只漂亮的小白兔,一会儿又跑走2只;学生们正看得入神,只见2只机灵的小松鼠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最后,迎面跑来一只大黄狗。精彩的动画片演示过后,老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动物园逛完了,你想给大家编个什么故事?先分组交流一下。老师的话音刚落,各小组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相互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编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即加减法应用题)。如:“动物园里有4只熊猫,又从树后来了3只,一共有几只?”“猴山上跑下来5只猴子,有3只跳到树上,树下有几只?”“草地上有6只小白兔,跑走2只,还剩几只?”……学生们不仅编题思路正确,而且,能准确计算,更令人惊叹的是,刚刚入学两个月的小学生竟然能用语言正确地表述解题思路。
杨杰老师在课堂上把例题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使我们看到了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杨老师顺应了学生希望探究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灵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利用课堂活动,体验探究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作了最新的精辟的阐述。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有趣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式的数学问题,杨杰老师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拍皮球”活动,可谓一举多得。第一,课中活动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体各部得到放松;第二,学生边活动边观察,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个问题,“谁知道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拍皮球?”听到教师的提问,全体学生跃跃欲试,很快说出10种答案。有的根据男女生的人数计算,有的根据拍球的方法计算,有的根据学生手中皮球的大小计算,有的则根据皮球的颜色,还有的根据拍球同学佩戴的胸卡计算等等。教师把课堂活动生活化,很自然地创设了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在具有适应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性,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全方位参与探究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
|